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数字看变化 咸阳教育谱新篇

咸阳日报 2012-01-18 11:59 大字

本报讯(刘维刚 记者 王永杰)2000年-2011年咸阳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均衡发展新局面,为咸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义务教育从普及型转向提高型。2006年-2008年城乡实现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教育经费持续增长。2000年到2010年,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累计投入145.4亿元,平均年增长20。3%,有力保障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2007年开始新建寄宿制学校,实施校安工程、灾后重建,近三年累计投资33亿元新建中小学校舍213万平方米,解决学生“进得来”问题,“两免一补”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留得住”的问题。咸阳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武功等四个县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县。建成三原、武功两个省级教育强县,彬县、秦都区两个“双高普九”县。全市义务教育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9.2%,初中教师高级职称2010年785人,比2003年增加了507人;小学高级教师2010年比03年增加2500人,小学初中实现了由“普及型”向“提高型”转变。

二、高中教育由达标型转向优质型转变。全市高中标准化建设,2000年到2010年累计新建高中校舍116万㎡投资17亿元,高中在校人数10年从6.4万人扩大到15.91万人,高中优质资源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建成市级重点高中20个,省级标准化高中32个,彩虹中学、实验中学、兴平西郊高中、三原南郊中学曾承担全省高中标准化建设现场会,省级示范高中4所,为全省高中建设创造经验,2010年高考上线人数一二本14052人,2011年一二本上线15158人,连续五年创新高,较1999年增加6615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2010年92.59%,比2004年提高26个百分点。高中教育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2009年全市境内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13所。2006年大中专在校学生7.3万人,2008年高校在校学生10万人,其中高职在校学生5.4万人,本科入学率达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位居第三位。

四、办学体制多元化。十一五期间,市教育局被教育部等部门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截止到2010年咸阳民办教育机构730所,在校学生169831人,覆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多个层面,形成了投入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设置同类齐全化新格局。

五、中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十一五期间,开展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已建成11所县级职教中心,成功创建了彬县、旬邑、秦都、三原、武功5个标准化职教中心,彬县、秦都创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2010年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总投入达2.3亿元。近2年全市实训基地设施总金额达6154万元,全市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5万人,职教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六、教育信息化。从2004年实施远教工程到2009年,全咸阳市中小学建成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教学收视设备6029套,中小学建成校园网603所,全市中小学计算机分别32481台、19948台、职中7143台,“卫星收视人人用,网络教学科科用,光盘播放班班通”目标逐步实现。咸阳市教育局2006年为教育部西部省区农村远教工程汇报会提供现场。2008年荣获中央电教馆“全国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教学光盘、卫星教学收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三种模式覆盖所有中小学,从三机一幕到三种模式,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发展。(E)②

新闻推荐

彬县大学生村干部争做“五好”和谐乡村调解员

本报讯(王婷)为进一步促进民生改善,畅通基层群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的渠道,彬县大学生村干部不断加强做好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学习培训,掌握各种法律政策...

彬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彬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