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戒尺] 梁长生
我见到的“戒尺”是一块四棱着线的尺子。它大约和农村人早先的布尺一样,只是上面没有刻度,比布尺长一点。记得那条由竹片打磨成的尺子后来在上面刻上了一根竹子,并在另一面刻上了艺术篆字:牢记教训。这就是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的“戒尺”。它当然也负有“教鞭”的责任呀!用它教训学生,自然多是手掌心,是大拇指头。因为语文老师“打板子”时,有不少学生自觉移动或变化手掌的。所以会往往打偏了,打在大拇指头上。那种刺骨的疼我是领教过几回的。味道总是辣的。
是的,关于老师手中的这个独特的工具,我觉得它有着多重作用与名称。就看你用它做什么、怎么做。它并非完全是不公的代表与典型。46年后的今天,作为老师的我重新认识和思考它,觉得它因作用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名称,因用处不同而有了大相径庭的结果。
“戒尺”,就是用于时时警示学生言行的一切规则与制度的化身。读小学时,我们那一群小娃们一看到它就会自我检点,自我思考,看看自己是否有了违反纪律的言行,想想自己是否有了违背老师的规定与原则。要是曾经接受过“戒尺”的教训,在那一刻会不自觉地回忆再现那一幕的,正是“牢记教训”了。现在,我以为,作为“戒尺”,就是一种正直、威严的标志,是一种永远的警示。它就是学校的《汉漠拉比法典》。
“助棍”,就是老师用来延长指头、协助教学的工具。如果没有它,老师在讲课时,不管站在哪里指点黑板上的文字、图形的细微处,都会有一少部分学生因老师本身遮挡而看不见。有了它,就可以完全站在黑板外边,用它准确无误地指点黑板上的内容。
“教鞭”,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它是一条“教训学生的鞭子”。其作用多是教训学生的。它会让学生饱尝皮肉之苦。用之则是人文的偏离、教育的失误。是造成师生关系对立的“道具”。按照创造和谐环境、讲究人文关爱、师生平等相待来讲,它是该彻底扔掉的东西!用之,绝对不利于教育教学,并会促成师生关系对立、导致教育失败。
为此,愿老师们用新的教育理念打造自己手中的“戒尺”,以爱护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之路而努力用好手中的“戒尺”。
(作者单位:彬县紫薇中学)(E)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飞实习生王雨霏)5月19日-20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润民到彬县调研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和新农保试点工作。赵润民指出,保持经济较快发展,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
彬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彬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