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角地”的新机井

西安晚报 2019-09-08 03:04 大字

□孙钦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周至县青化镇二庙村一组,有一片地叫“尖角地”。该地位于村子东北方向1公里处,面积102亩,是我们组最远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块地。当时生产队一直计划着给这块地打一眼井,但因财力不足,打井技术滞后,这个想法一直未能实现。没有井,不能灌溉,所以在“大锅饭”时期,组上每年只在这里种一季冬小麦,靠天吃饭。每年麦收时,这片地的收成少得可怜,如此大的一片地还不能种秋,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尖角地”被组上定为机动地,成了家家都有的块块田,但因为缺水,其效能仍得不到充分发挥。

直到1997年秋天,农村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青年农民孙斌自动向组上申请,愿将自家5口人的6亩多地全部分在“尖角地”。他自筹资金万余元,打了一眼可供水泵抽水的机井。随着机井的投入使用,人们终于从这片土地上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2000年后,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家家都在“尖角地”建起猕猴桃园,种起了辣椒、苗木。以上经济作物,对水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平常用孙斌家的机井浇地,每亩需三四个小时;若遇天旱,机井地下水位下降,水量不足,浇一亩地需五个多小时。如此慢的速度,加上人们着急上火的心情,争水浇地的事时有发生。2008年夏天,两位村民为浇地互不相让,继而发生斗殴,产生了恶劣影响。孙斌做为井主人,每天也为浇地的事头疼,尽管他严格按照排队顺序浇地,可仍然摆脱不了村民争水的困扰。都是同村同组甚至同族的父老乡亲,出门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为一口井争得头破血流,其中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小机井水深才20多米,根本满足不了100多亩地每家每户的灌溉需求。三伏天,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人人心急如焚,都盼望着村上能给该地打一眼深井。

2014年春,村委会为彻底解决该地灌溉难的问题,经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周至县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由县水务局具体落实给该地打一眼深井,且无偿配套安装一台潜水泵以及通往各处的地埋管道。为了慎重起见,村组决定将新井址选在离孙斌家那眼井不远的地方,并由孙斌具体负责为打井队提供后勤保障及服务工作。同年4月施工正式开始,经过50多天的艰苦奋战,一眼配套设施完善的70米深机井,以及连接各户地头的地下输水管道在人们企盼的目光中胜利竣工。从此,困扰村民几十年的浇地难题彻底解决。

值得庆幸的是,新机井投入使用的那年夏天,家乡遇到了罕见的大旱,这眼井及先进的灌溉设施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百余亩地里种植的玉米、辣椒、猕猴桃等作物获得了大丰收。而更令人高兴的是,自新井投入使用以来,组上再也没有为浇地发生过争执和斗殴事件,大家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和谐了。

如今,在我们二庙村一组,只要提起“尖角地”的新井,人们无不感慨。过去老人们常说“远地不发家”,那是交通不便加之没有井而造成的;现在看来,只要有好井,远地照样可以发家致富。

新闻推荐

让法治为民企健康发展护航 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

本报报道组为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检察产品和法治保障,8月20日至22日,全省检察机关先后开展了“检察护航民企发展...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