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翰林 书香传家长

西安日报 2019-09-02 05:06 大字

路德书稿西厢房

○张友直文/图

沿着周至县城108国道向东,有个远近闻名的毓兴村,便是有着“一门三翰林”美誉的路翰林故居所在。进村第一个十字路口左手边,远远看见一块文物保护碑,上面写着“路翰林故居”,向西不远,便看到那处路家旧宅,在一众民房中格外古朴。

路氏一族祖居周至终南镇,素以治家治学闻名于世,子弟入仕者众多。路家三世翰林分别为路德,路德子、路慎庄,路德侄孙、路垣。除3位翰林外,路家还走出了5位进士,以及举人、监生、贡生共14人。在清代,路氏一族共被封二品1人、三品2人、四品2人、五品2人、七品6人,官居知州、同知、县令者8人。当年的路家老宅,便是路德的父亲路元锡所建。路元锡是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本科举人。乾隆年间,在新乐县任知县的路元锡退归故里,遂修建宅院。整座宅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由东院、中院、西院三个院落组成,每院各有两进,共15间房。宅院落成,主人路元锡将之命名为“蒲编堂”。据估算,路氏老宅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

路元锡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路朝,小儿子路德。在路家严格的家庭教育下,大儿子路朝入仕,官居“奉正大夫”,小儿子路德成为路家历史上第一位翰林。路德字闰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两年后中进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军机章京等职。道光二年(1822年)因眼疾告假回乡,闭门学习,成为一代关学名儒,先后在乾阳、象峰、宏道、关中等书院讲学,教书育人20余年,学生达千人之众。路家的第二位翰林,便是路德的长子路慎庄,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5年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福建道监察御史。路慎庄擅于绘画,于咸丰二年(1852年)开始游历故乡,绘成壮阔的《终南五景图》等。第三位翰林名叫路垣,为路德侄孙,是咸丰十年(1860年)恩科进士。

当年恢弘的路翰林老宅,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保留下来的仅有东院的后进院及中院和西院最北边的二层正房。如今这座老宅经过修葺改建,院子里青砖铺地、泥墙木柱、青瓦雕窗,总体保持着古朴的建筑风格。

站在路翰林老宅的外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青砖门楼。抬头便可看到门楼门额上“诗书知礼”四个砖雕大字,门楣上还有精美的砖雕图案,门楼顶上为出檐斗拱和脊兽。跨过门槛,眼前便是一方精致小院,东西两边各一厢房,北头一排二层正房。眼光所到之处,无论是正房大门、阁楼围栏,还是东西厢房的窗户、柱子,皆为传统木制工艺,虽然部分为后来翻新修葺,但基本保持原先风貌,多数木料都是当年物件。

整院建筑最大的亮点便是精湛的木制工艺,阁楼雕梁画栋,令人流连忘返。最值得关注的是,5间正房二层阁楼全部为木质围栏,高约1米,每间阁楼围栏分为3小节,木格子做工考究、工艺精湛。阁楼之间均有木柱分隔,延伸到阁楼下方1米许,形成檐下垂柱艺术造型,并与一楼屋檐伸出来的木质斗拱连接,全为榫铆结构,可以遥想见当年路家大院的恢弘气派。

正房中间是通往后院的过道,东边偏房住着一位老太太。房间里,几样古朴的旧家具十分显眼:两把端稳的雕花太师椅、一架门板上刻有人物浮雕的木质立柜、做工精良的木方凳等。这些古旧家具,均为上等木料所制,质量上乘。尤其是炕边木质的对开门大立柜,高约1.2米,宽1米许,除左边开门有条小裂缝外,整体品相绝佳,包浆成色不错,古色古香、端庄大气。其上的人物浮雕刀法细腻,充满立体感,充分显示了清代高超的技艺。据老太太介绍,这些都是祖上留下来的老家什,也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站在路翰林故居高大的门楼下,仰望上方“诗书知礼”的砖雕大字,让人不由生出无限感慨。几千年来,关中大地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名儒辈出,偏居一隅的周至乡村书香之家,也能够先后走出3位翰林、5位进士以及数位举人、监生、贡生等,令人惊叹!回望那古朴静谧的庭院深处,似乎还能听到昔日路家子弟朗朗诵读的稚嫩童声……

新闻推荐

野猪玉米地偷吃村民犯难

华商报讯(记者王娜实习生黄山)野猪频繁进村偷吃庄稼,让村民们犯了难。38岁的吴先生是周至县厚畛子镇钓鱼台村村民,8月18日,在...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