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黑河堤坝旁砂石坑 村民夜拦24辆渣土车 周至县确认系回填工程,会回填覆土,不过有70余辆黑车混入 废弃砂石坑回填以后,黑河经过治理两面都能形成景观带

华商报 2019-08-14 01:54 大字

黑河堤坝旁的砂石坑里被倾倒建筑垃圾和部分生活垃圾本组图片由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摄

24辆渣土车被拦在堤坝道路上

华商报讯(记者 蒲阳 摄影 陈团结)24辆渣土车在黑河大桥下游西侧堤坝的道路上一字排开,被村民拦下后,这些车已经在此停放了5天。

村民:已经倒了100多车渣土和建筑垃圾

黄师傅是周至县马召镇焦家楼村的村民,8月8日晚,突然多辆渣土车来到他们村子靠近黑河的一处大坑内,倾倒渣土和建筑垃圾。

“我家就住附近,晚上我看到好多车往这里跑,还以为是来偷挖砂石的。”村民表示,发现是在倒渣土和建筑垃圾,村民就协助镇政府拦下了24辆车。

“已经倒了100多车了,车拦下后,镇上的人待了3天就撤走了,还说县上来人说可以倒,之后派出所来给我们拿了个文件,说是砂石坑修复回填。”村民说,他们并没有见到县上的工作人员,相关文件也只是周至县政府文件阅办单,并没有盖章。

黄师傅说,根据相关黑河保护文件规定,堤坝外30米内是不允许开挖、建筑施工的,之前这片地都种的各种农作物,但在2016年至2019年1月期间有人在此偷挖砂石,挖出了两处非常大的砂石坑,村民多次反映问题,但都没有效果,结果现在又用建筑垃圾回填。

“有建筑垃圾,还有些生活垃圾,村里的水塔离这里就500米左右,村里2000多人都用这个水塔的水。”一位村民表示,他们一直在此处耕种,土地应该是村上集体所有的,但黑河管理站却说土地是管理站的。

砂石坑内有建筑垃圾和部分生活垃圾

8月13日上午,华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黑河大桥下游西侧堤坝的道路上,停着一排车身均为绿色的渣土车,共24辆车,车顶被盖着,看不清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车队首尾都搭着凉棚且有村民值守。

记者看到,几乎所有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处都放有车辆通行证,部分还放着印有“黑河砂石坑修复回填工程”的文件,同时车身印有“高新L3-XXX”的字样。

顺着堤坝路再向下游走去,道路上限高栏的上端已被去掉,道路西侧立起了一长排围挡,围挡一侧就是村民所说的被倾倒垃圾的砂石坑。记者看到,在该处砂石坑北侧有大量砖块、水泥块等建筑垃圾,水泥砖块间还夹杂着洗衣粉包装袋、食品包装袋等生活垃圾。在这处砂石坑南侧,另一处坑中汇集着许多污水,坑里还有一根黑色的排污管道。据了解,之前曾在这里冲洗过砂石。

在这两处砂石坑往西,能看到一处水塔,村民介绍,该水塔抽取的是100多米深的地下水,是村里日常用水的来源,将垃圾堆放在此,他们担心垃圾里的有害物质会渗漏到地下。

13日中午,记者来到了马召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镇上正和县上积极沟通处理此事。

焦家楼村委会张主任说,该处是一片滩涂地,但有村民在此耕种,对于砂石坑是如何形成的,他今年刚上任,并不清楚。“这是个政府行为,目前镇上和县上都正协调呢,群众认为砂石坑回填是好事,但觉得用这种方式会有污染。”

系遗留砂石坑回填工程,当晚混入70多辆黑车

记者来到了周至县黑河管理站,王站长表示,该处为砂石坑回填工程,有政府文件批示,相关手续齐全,渣土车辆统一标准,运送的渣土也符合要求,8月8日正是回填工作进行的第一天。

王站长表示,政府有文件要求县水务局回填这里的多处砂石坑,具体要求用含土量达到70%的建筑渣土,回填工作由黑河管理站主持进行,回填后覆盖黄土复耕,但严禁生活垃圾及有污染的垃圾倾倒在该处,该处存在的污水坑,回填后也会被解决。

“把废弃砂石坑回填了以后,对政府和村民都是一件好事,黑河治理以后,两面都能形成景观带。”王站长表示,焦家楼村的回填点也是一个示范点,该处回填工作成功后,才会开展接下来的回填工作。

王站长表示,之前村民在那边种过地,但土地所有权不是村民的,他们单位目前替政府持有该处的土地证,“开了荒你可以种树种庄稼,但河道滩涂地都是国有的,不是村上所有。”

周至县委宣传部一工作人员表示,该处曾存在偷挖砂石的情况,整治后偷挖行为得到了遏制,但遗留下来这些砂石坑,目前招标了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按规定标准进行回填。

“回填覆土之后先种草,把生土变成熟土后,再把土地交给集体耕种。”该工作人员表示,渣土中的建筑垃圾属于干垃圾,不会对村民用水造成影响。

“每辆车都有通行证、GPS定位,按照规定的线路和规定的速度行驶。”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在8月8日当晚8时至10时之间,进入现场倾倒渣土的122辆车,其中混入了70多辆黑车。

新闻推荐

清嘉庆“香山添座”古匾

2016年,笔者在周至县淘得一件清代嘉庆年间的木刻匾额。该匾额宽2.1米,高0.95米,虽然表面有两道长长的裂缝,但字迹清楚,总...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