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施策发展特色产业 村企联合助力脱贫攻坚 周至县的“富仁脱贫模式”

西安晚报 2018-12-20 04:36 大字

富仁村村民在项目基地忙碌地工作着记者 雷伟东 摄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地处黑渭湿地的周至县富仁镇,如何破贫困之冰,助群众脱贫?12月18日,我们先后走进富仁镇下高村、富仁村,解码产业扶贫的“富仁脱贫模式”。

说起下高村的变化,在县城工作的楚师傅感受颇深:“下高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这个村位于芦河边,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房屋也不整齐,现在路也宽了,村子也越来越美了。”据村干部介绍,下高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已经拓宽道路2400米,更换了70盏路灯,新建的两个文化广场也已投入使用。

下高村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子的“颜值”,还有村民们的生活。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无粮村”,主要种植猕猴桃、白皮松两大经济作物,扶持这两大经济作物就成了扶贫的重点。

村民王广周就是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他感慨地说:“扶贫政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原来,不久前,王广周的妻子被查出癌症,巨额医药费让原本不太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村干部及时为他家“量身定制”了一套扶贫计划,用扶贫专项资金为他购买了切割机、旋耕机以及白皮松种子,还帮助他建立了新的猕猴桃园。如今王广周可谓“身兼数职”:打理猕猴桃果园和白皮松园,闲暇之余在扶贫干部介绍的工程队打工,村委会还给他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如今,王广周家的人均年收入已从3000元以下增长到13000元。

与下高村相距20公里的富仁村,拥有大量闲置土地,但多为河滩沙地,只能种植蔬菜瓜果。如何将这些土地变闲为宝?富仁村党委书记翟新周说,他们的“妙招”是引进企业,村企联合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

深冬的富仁村碧青园项目基地,一望无际的菠菜田成为冬日里一抹耀眼的绿色。据了解,富仁村已陆续引进包括碧青园项目在内的三家企业,每家企业占地2000亩左右,主要种植蔬菜和杂果。翟新周书记介绍说,富仁村的村民每亩土地的流转费用为1000元/年,每三年上浮10%。除此之外,企业还将提供就业岗位,优先满足富仁村村民的就业需求,每日工资100元。而贫困户则直接成为菲祺源项目和航天基地光伏扶贫项目的股东,每年每户可获3300元到3500元不等的分红。

目前菲祺源项目已发展成为集采摘体验、旅游观光、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村里也正在通过发展净菜加工、特设摊位等措施拓宽碧青园项目蔬菜的销路。村企联合,以发展特色农业助力脱贫的模式已初具雏形。

下高村、富仁村是富仁镇因地施策、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的缩影。“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便是我们富仁镇脱贫模式的核心宗旨,对症下药,因材施策才能让群众真脱贫、脱真贫。”富仁镇人大主席王恩娟说。

王佳玥

新闻推荐

“周至礼物”旅游商品大赛等你来

华商报讯(记者张静)12月7日,以“金周至·好礼物”为主题,2018“周至礼物”旅游商品大赛启动。大赛旨在通过文化艺术创意,打造...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