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陕西系列报道之戏剧篇 花开一树繁吐艳满园春
《司马迁》剧照。资料照片
《柳青》剧照。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柏桦
陕西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是我国戏剧的缩影。除了众多流传至今的传统剧目,陕西现代戏剧的创作一路展现出了非凡的文艺创造活力。陕西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推出了许多展现陕西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戏剧作品。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戏剧创作硕果累累,相继涌现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观众喜爱、专家认可的精品力作。
A创新发展戏剧艺术
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戏剧同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戏剧创新迈上了广阔的道路。神韵与意境流贯舞台,新的美学精神异军突起。可以说,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陕西戏剧锐意创新的40年。”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孙豹隐对陕西戏剧发展作出如此评价。
红色革命题材和历史题材是陕西戏剧创作的两大优势题材。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戏剧在这两个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寻求新的视角和突破,相继出现了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眉户剧《杏花村》、描写在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干群关系的花鼓戏《六斤县长》、表现追求新生活的阿宫腔《三姑娘》以及评剧《人生》、汉剧《翠竹泪》等。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陕西戏剧创作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戏剧在精神意识创新上突飞猛进,在美学精神上出现新的突破,以贴近现实的思想高度和以情动人的艺术温度,激发出向上、向善的精气神。眉户剧《迟开的玫瑰》女主人公乔雪梅是个普通人,却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者,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当下需要的奉献精神,契合人民对文艺作品的需求,也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歌剧《司马迁》在西洋歌剧的唱法中巧妙地结合了民族通俗唱法,将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成功对接,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是一次对中国民族歌剧纯粹歌唱意义上的有益尝试。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则在深刻凸显人性和价值取向的同时,洞开精神世界,让观众在美的欣赏中思考,艺术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孙豹隐表示:“陕西艺术家努力站在当代社会科学、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最前沿,着意用超前的眼光关注、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身精神意识的创新。”
B在继承中发展
戏剧天地百花竞放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戏剧发展开启了新的局面。戏剧艺术的三大板块:现代剧、历史剧和传统剧创作繁花似锦。
植根于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色的现代剧取得长足进步。陕西省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的“西京三部曲”——《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大树西迁》在现代剧创作上引人注目,荣获众多国家级奖项,深受各界好评。现代剧创作中话剧异军突起,西安话剧院创作的《麻醉师》先后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国家级奖项。《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柳青》受到专家高度评价。
在现代剧大放光彩的同时,历史剧创作也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陕西省歌舞剧院推出的“大汉三部曲”——《张骞》《司马迁》《大汉苏武》广获殊荣,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认可。其中,歌剧《张骞》更是被业界专家称为“歌剧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孙豹隐评价说:“一个省出现一部大型历史题材歌剧精品很正常,而像这样连续推出三部歌剧精品则非常罕见。可以说,陕西省的歌剧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传统剧历来是陕西戏剧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易俗社的百年经典剧目《三滴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今年10月13日,秦腔《三滴血》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百年纪念首场演出,随后走进北京、天津等地高校进行巡演,刮起了一股《三滴血》“旋风”。此外,《周仁回府》《游西湖》《赵氏孤儿》等众多优秀传统剧目也是盛演不衰,在戏剧舞台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各地艺术院团的创作实力和创新意识不可小觑。其中,周至县剧团一年演出400多场次,他们推出的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在省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社会反响;榆林市民间艺术团推出的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摘得第十三届“文华大奖”并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西安市豫剧团推出的豫剧《秦豫情》不仅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更是位居其榜首;此外,由安康市推出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汉中市歌舞剧团推出的话剧《四叶草》、渭南市合阳县新蕾剧团推出的线腔现代戏《金水弯弯》等剧目广受好评。
C拨亮精神底色
弦歌不辍砥砺前行
在改革大潮的激励下,陕西一大批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艺术精品闪耀戏剧舞台。《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张骞》《大汉苏武》四部剧先后囊括了全国所有戏剧类大奖;《大树西迁》《司马迁》则获得除“文华大奖”之外的所有戏剧类大奖;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话剧《麻醉师》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陕西省创作推出的优秀剧目捧回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
此外,陕西省戏剧人才辈出,荣获“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曹禺剧本奖”等各大奖项的优秀人才不胜枚举。全省仅梅花表演奖得主就有25名,其中,李梅、李东桥更是获得了“二度梅”的荣誉,为陕西戏剧再添荣耀。各地艺术院团、学校大力培养戏剧后备人才,艺术新秀不断涌现。陕西戏剧艺术家纷纷站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高度自觉努力,为陕西戏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用艺术服务人民,群众性戏剧活动蔚然成风。2007年,“陕西省首届大学生戏剧节”举办,观众达五万人次。2008年,“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在全国率先举办,为期两个多月的活动中,观众达100万人。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等形式多样、深入人心的活动,让戏剧艺术获得更多群众的喜爱,得到更大层面的普及,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渭南市大力开展“一元剧场”,彻底打通了戏剧与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受到广大观众的衷心欢迎。
坚定文化自信,陕西戏剧大步“走出去”。随着陕西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秦腔、歌剧、杂技剧等各类优秀剧目频频亮相国内外舞台,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相当大的知名度。今年11月26日,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在法国巴黎拉开帷幕,具有陕西文化特色的碗碗腔《杨贵妃》登上巴黎的舞台,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展示给国外的观众。
陕西戏剧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不断“引进来”。1994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芬兰话剧《真的,真的》改编成碗碗腔,这种“洋为中用”的创新做法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今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秦腔现代戏《项链》则横移于法国作家莫泊桑同名短篇小说,这种大胆的横向借鉴又是一次新的尝试。
“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我经历并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国不断崛起,社会经济不断进步,文艺创作环境更好,戏剧艺术发展也更加多元化。”对于40年来戏剧艺术的发展走向,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刘远坦言,“戏剧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捧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树鸣通讯员李蓓蕾刘春艳)好消息!好消息!周至猕猴桃在嘉兴推介会拿下4.8万吨、5.55亿元销售大单。2018年11月29...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