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引水筑路:旱塬犁出一片新希望 ——周至县翠峰镇丁家凹村扶贫见闻

陕西日报 2017-05-31 07:51 大字
本报记者陈艳

5月24日,记者在秦岭北麓周至翠峰山脚下丁家凹村见到焦务农老汉。谈起村里的变化,他高兴得合不拢嘴——村里将包括他家在内的全村1300多亩旱地全部改造成了水浇田。需要浇地了,村民们只要打开地下铺设的灌溉用管道出水口,水就会汩汩地流进农田。

“以前村里缺水,我家只能种些不需要经常浇水的小麦、玉米,现在村上修了水库、打了深井,家里三亩地全部改种猕猴桃和李子,生活比原来好太多了,离脱贫不远了!”焦务农说。

丁家凹村地处台塬沟壑,农业基础设施底子差,缺少建设资金,虽然村子毗邻着山泉流淌的海子沟,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丁家凹水库年久失修早已荒废,大部分村庄种地灌溉只能靠天。现在,全村有60户贫困家庭,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

该村“第一书记”刘佑斌来自西安公积金管理中心,此前在周至县工作过数十年,对县情很熟悉。据他介绍,丁家凹村是他现在工作单位的驻村扶贫点,在了解到村民“守着山泉没水灌溉”的难题后,他们多次协调市、县相关部门,并最终申请到了水库加固及水利设施配套项目建设资金170多万元。2014年,荒废的丁家凹水库再次成为一座蓄水量8万立方米的安全水库,同时还修建了两座抽水站,使隔沟相望的三个村民小组的8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田。去年,又争取到50万元资金打了一口200米的深井,近日,这口井落成,解决了平原500亩地的浇地问题,昔日的旱地如今全部变成水浇田。

水激活了土地。在扶贫队的帮扶下,产业结构也随即调整,如今,村上种植优质核桃、猕猴桃、桃、李、杏等经济作物1200多亩,初步形成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900元,个别种植户年收入10万多元。

说了一会儿话,焦务农要走,说要到县教育局去问问自己孙子上学的事。

“你知道教育局在哪吗?”刘佑斌问。

“不知道。”焦务农说。

“你不用去,我以前在县教育局工作过,跟我说就行。”

焦务农嘿嘿一笑,也不走了,但眼角分明闪烁着泪花,感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正在这时,西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党组成员一行10人从西安来到村上调研,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记者跟随该中心主任刘晓民来到贫困户王孝辉家。今年50岁的王孝辉早年外出打工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等病,严重时只能趴在床上,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刘晓民仔细询问了王孝辉的情况,问他有什么愿望。王孝辉说想养猪卖猪娃,“毕竟现在吃低保很不美气,我也想通过劳动脱贫,但是没钱买种猪。”刘晓民告诉他,像他这种情况可以申请农发行的小额贷款,还能享受繁殖母猪的农业补助以及保险等叠加政策,说完给王孝辉留了自己的手机号,叮嘱他有事随时打电话。打消了疑虑的王孝辉开心地笑了起来。

不知不觉已近晌午时分,一些生面孔的人来到村里池塘钓鱼。原来,这些来自周至县城的钓鱼者早就听说村里新修了个水库,于是找个不忙的时间约朋友来此休闲野炊。村主任张忠厚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鞋上沾满泥。这两年扶贫工作队帮村上修了路,游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谈到前景,张忠厚充满了希望:“未来村上想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发展农家乐项目,为永续脱贫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新闻推荐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周至职业农民培育学院成功揭牌

  阳光讯(实习记者张京)5月16日上午,周至县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政扶贫合作签字仪式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周至职业农民培育学院揭牌仪式在周至宾馆隆重举行。  省教育厅...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