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5岁老人自掏腰包 建起周至曲子传习所

西安晚报 2017-04-23 06:02 大字

陶富华老人

记者 尚洪涛 摄

一个人,一辈子,坚守一个信念太难,可85岁的陶富华老人并不觉艰辛。他用尽了自己的毕生积蓄,花费十几万元建成周至曲子传习所。还收下了18位年轻的徒弟,让自己一肚子戏文有了用武之地,让周至曲子的传承有了未来与依靠。

日前,在周至县二曲街道渭旗村广场上,陶富华老人为乡党们奏完一曲,与渭旗锣鼓、周至剪纸传承人共同从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升荣手中接过传习所的牌匾。这意味着,这些来自民间的传习所正式转换身份,被纳入为西安市非遗传习所。

尽管陶富华老人年事已高,但精神格外矍铄,他与18位徒弟同穿喜庆的大红戏服,吹拉弹唱着历史悠久的周至曲子,令乡党们赞不绝口。周至曲子源于陕西地域内广为流传的民歌小曲,主要特征是一唱众和。曲目有260多本,如《五更鸟》《六月花》《俞伯牙摔琴》等,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周至曲子分为歌唱性较强的抒情性曲牌、叙述性曲牌、戏剧性曲牌、唱说结合的曲牌、幽默诙谐的曲牌等五大种类,它们构成了周至曲子的主要特征和鲜明的地域色彩,2013年,周至曲子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富华老人17岁开始唱曲子,攒了一辈子的戏文都装在肚子里。眼看因没有传人,周至曲子日渐凋零,不定哪天就会陷入人走艺亡的境地,老人心里着急,他和老伴一商量,将自己十余万元养老钱全都拿了出来,在家乡周至县马召镇熨斗村盖起了三间崭新的“大教室”,又靠两个儿子资助,添了乐器和服装。有时实在没钱了,就卖上一两千斤麦子倒腾点钱出来,添置家当,终于在2013年建起周至曲子传习所。老人在村里名气大,很快招募了18位年轻的徒弟,他无偿给大家教唱曲子、演奏乐器。“我的徒弟年龄大多在三四十岁,最年轻的27岁。咱唱曲子必须传给年轻人,未来才有希望。”

这两年,传习所渐渐走上正轨,成为一所周至曲子学校。每到农闲时节,或是下雨天,徒弟们就赶紧来学习,每周六、周日晚也都是学习时间。陶富华老人对记者说:“唱曲子需要时常复习,不复习就忘了。”如今,老人时常带着徒弟们走乡串户演出,“耍一场能挣五六百元,给徒弟们一分,大家学起来积极性就更高了”。

周至渭旗锣鼓传习所2010年建成,集鼓乐、舞蹈、武术表演为一体的渭旗锣鼓现今参与表演人数超过了200人,整齐的阵容、威风的气势、加上精湛的表演技巧,使得渭旗锣鼓远近闻名,当地村民坚持不懈地积极参与,让古老的锣鼓表演传承至今。周至剪纸传承人路晓春于2011年创办周至剪纸传习所,地址就在自己家里,她独自一人带徒传艺,几十年如一日,将关中地区唯一色彩缤纷的剪纸图样传承了下来。

这三座传习所成立之后,相信可以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真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根脉延绵。记者 职茵

新闻推荐

追踪反馈 周至田峪河省村段两侧堤岸干净了

西安晚报微信明察暗访微信群本报讯(记者赵辉)本报昨日报道了田峪河省村段和赵代段河道环境卫生问题后,周至县立即责令涉及问题的楼观镇、集贤镇现场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开展相关整治工作。...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