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山水还依旧
廉涛
许多年来,每当听到马友仙老师的二流板转二倒板再转慢板唱段《断桥》:“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我的眼眶会不由自主地溢满泪水,我不知道是被马老师具有强烈穿透力的唱腔所感动?被她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所感动?还是被哀怨凄美的唱词所感动?
年4月日,在马派艺术传承汇报暨收徒恳谈会演出现场,当我把几十年来沉积在内心的这一感受告诉马友仙老师时,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你是真戏迷,谢谢你的鼓励……”言语间,我看到已过古稀之年的马老师依旧满面春风,依然是那么的谦逊、随和、优雅、大气……
听说马友仙老师的名字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时我们下黄池村有个剧团远近闻名、很是红火,剧团不仅为乡亲们增添了许多生活色彩,还是凝聚乡亲们的重要平台,常常受邀出周至县到外地演出。父亲由于文武场面都懂,还能给演员说戏、讲戏、导戏,被大家推为剧团的团长。农闲时,父亲会把大家组织起来排戏,我经常会在排练现场听到父亲给演员们提到马友仙这个名字,并模仿着马老师的唱段给演员们讲解,不时会博得少男少女的阵阵笑声。那时我只有六七岁,对秦腔并不太懂,只觉得父亲声情并茂唱得好听。时至今日,父亲当年模仿马老师专注的神情、绘声绘色的模样依稀可见……
参加工作以后,我曾长期在机场宣传部门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到岁末,单位都会为员工和家属举办文艺晚会,我曾多次邀请马老师为员工演出,每次事先和马老师说好唱一段,但一听到员工热烈的掌声,马老师都会不加任何条件的再唱一段,让我这个办事的很是感动。
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创建全国文明机场,马友仙老师作为社会名流被机场聘为社会监督员,我和马老师之间的来往更多了。年,机场在旬邑县清源乡庄合村扶贫点要搞一次文化下乡扶贫演出。我抱着试探的口吻电话邀请马老师,没想到马老师一口答应了。她说:“作为机场的社会监督员,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再说旬邑又是革命老区,能为老区百姓演出,我很高兴”。
去旬邑那天,时值盛夏,我和马老师坐一辆车,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我有幸如此近距离向这位秦腔艺术终生成就奖获得者请教了许多秦腔问题-秦腔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发展的趋势、秦腔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融合……马老师深情地对我说:“秦腔是秦人的符号,是三秦文化的标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困境是暂时的,关键是要创新,要在唱腔、演技、配器、舞美等方面创新,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表演艺术的精华……老同志要带好年轻人,年轻人不能急功近利……政府要加大对秦腔的支持和投入……”当我问到她对秦腔未来的看法时,马老师充满自信地对我说:“我是有信心的,因为我们不能没有根!”我一边听着,一边思量着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从这些话语里我深切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位秦腔表演艺术家对当下秦腔现状的焦虑、忧心、责任和担当。
到了庄合村,简单的午饭吃过后,我请马老师休息片刻再开演,马老师说:“就不休息了,别让观众等的时间长了。”当主持人介绍马老师登场时,台下顿时响起了潮水般的喊声和掌声。那天,马老师特别演唱了她的红色经典唱段,《洪湖赤卫队》中的“儿要天下的劳苦大众得解放”和《红灯记》中的“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两个选段。在大约半个多小时的演出里,马老师那让人荡气回肠的嗓音,伴着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欢呼声越过山峦,久久地回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站在舞台一角的我,深深地被眼前这排山倒海的气氛感染着,我深深地感受到秦腔的力量、艺术的魅力,也明白了什么才称得上是“人民艺术家”。在庄合村演出完毕,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旬邑县城,晚上在旬邑县剧院又演出了一场,整个剧院座无虚席,走廊里站满了人,马老师再一次用《红灯记》、《洪湖赤卫队》选段征服了观众,掌声此起彼伏,还有人打出了写有马友仙名字的牌子。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站在剧院门口久久不愿离去,为的是能近距离再一睹马老师的风采。
第二天,在回西安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闪现着马老师演出时的场面,我一直在思索着马老师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突然,我想起了父亲当年在村剧团排练现场曾反复说过的一句话:“马友仙唱腔里有许多新音”。我当年并不理解父亲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看来父亲说的“新音”应该是马老师对秦腔唱腔的一种创新,她在表演时不仅把传统秦腔唱腔咬字准、行腔正、规矩严、韵味足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大胆吸收了其他艺术种类的某些发声方法,与秦腔优秀的传统声腔板式有机融合在一起,利用自己无可复制的嗓音天赋,通过真假声的过渡处理,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使声音既能在高音区纵横驰骋,又能在低音区迂回婉转,从而使观众获得了沁人心脾的美的感受。
我提到了父亲,马老师关切地问到我家里的情况,我说父亲是个秦腔迷,是她的忠实戏迷,最爱听爱唱的就是她的《断桥》。“父亲已经走了,快三年了,他生前一直渴望能看一场您的《断桥》”。临别时,马老师对我说:“老人过三年时,提前给我说一声。”听了马老师的话,我兴奋极了,是啊,要是马老师能在父亲三年时去唱一段父亲一生钟爱的《断桥》,不仅了却了父亲生前念念不忘的心愿,也帮我这个做儿子的尽了一份孝心,父亲在天之灵有知,该是多么喜悦啊?!
年4月日,当我接到马友仙老师的女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新仓先生的电话,邀我参加马派艺术传承汇报暨收徒恳谈会,我欣喜万分。在4月日的活动现场,秦腔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盛赞马派艺术对秦腔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拜师收徒对推动秦腔繁荣的重要意义。马友仙老师的十几位门生逐一登台演出了马老师真传的一出出好戏,看着桃李芬芳,这位9岁开始学艺、岁誉满西北的秦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深情地叮咛着门生们“要得唱好戏,先得做好人”,这是马友仙老师一生的艺术追求和实践,如今她又把这样的艺术信条传续给后人,这应是马派艺术的真传,更是秦腔之大幸。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战荣)月日,从刚刚闭幕的第四届“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传来喜讯,由陕西省独立制片人焦彦文编导制作,反映秦岭自然与野生动物生态现状的纪录片《野性秦岭》获得了“最佳导演”奖...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