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守初心待花开放 ——看西农“小蜜蜂”如何助农增收

陕西日报 2016-08-09 17:53 大字

西农学生正在察看蜂农的蜂蜜。

本报记者 齐卉 实习生 刘新宇 李其炎

这几天,周至红旗村农民高峰远忙得不亦乐乎:一个外地客商联系他预定了1.5吨蜂蜜。这在养蜂几十年的红旗村来说,如此大的订单,太罕见了。“价钱不错,每斤比去年高了5块,多亏了西农这群‘小蜜蜂’啊!”高峰远乐得手舞足蹈。

高峰远所说的“小蜜蜂”,指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个自发成立的“西农创行”大学生团队。3年来,他们坚守初心,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红旗村蜂农技术养蜂,提高产量质量,销售蜂产品,树立新观念。让身处大山深处的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小蜜蜂”。

 花多蜜好,却没能“招来”客商

红旗村和别的村子不一样。这里地处秦岭深处,空气清新,花多蜜好,但是客商来得却极少。崎岖的山路,将红旗村的贫困与山下的繁华划分得一清二楚。开车上山得近两个小时,若是错过每天早7点从周至县城发出的大巴,客商想进山,起码要徒步半天时间。

7月20日,记者赴红旗村的路上,“西农创行”队员赵雪告诉记者,村主任的电话打不通,所以他肯定在村上。“这个村是个世外桃源,没有信号,留守儿童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只能靠写信。若想打手机,得下山15公里才有微弱的信号。”赵雪说。

村委会曾有一部固定电话,因为信号不好,没人来修,也成了聋子耳朵——样子货。与世隔绝的红旗村,就有126户蜂农,他们守着秦岭优质资源、优质蜂蜜,却过着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艰苦生活。

村主任丁广仁告诉记者,“这里太穷,4年前架起的移动塔,至今没有搭线开通,成了烂尾工程。村支书通知党员开会,得提前一天骑着摩托车,在山里跑一天,才能把18名党员通知到。”

至于微信、众筹、电商……村民们甚至闻所未闻。同质量的蜂蜜,山下每公斤80元,山上才卖40多元。“就这条件,谁愿意来?”丁广仁说,“说句难听话,信息不畅通,交通不方便,收我们的蜂蜜,说不定把客商的生意都耽误了。”

“浓情蜜意”,受挫后不言放弃

小山村,客商不来,学生们来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行团队,成立9年来,坚守“帮扶”初心,积极开展社会公益项目,虽然一届届学生毕业,但一批批新生又会加入,成员有增无减。2014年,西农创行队员来到红旗村,发现这里虽有优质的蜂蜜,但村民们仍过着清贫的生活。于是,帮助红旗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就成为西农创行队员的帮扶项目,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浓情蜜意。

为了和村民建立信任关系,他们常常在红旗村一住就是10天左右。睡硬板床,吃农家饭,帮村民做农活,辅导留守儿童做功课,挨家挨户做调研,了解村民的养蜂技能,帮农民核算养殖成本、联系销售渠道……

为拓展销路,他们买下蜂农的蜂蜜,分装后卖给西农的师生,很快销售一空。还邀请省中蜂养殖协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教授,到红旗村讲解生产技术,免费发放病虫害防治药品以及专业书籍。

然而,他们满腔热情地自费为蜂农买来的药品,却被束之高阁;为避免蜂巢受潮降低质量,他们按专家意见建议蜂农把蜂箱垫高十几厘米,但蜂农们并没有听进去,依然故我;自费买来的书籍,更是没人翻阅。同时,他们还发现蜂农有一个致命的坏习惯:摇蜜太频繁。本该10天摇1次,心急的蜂农隔三岔五就摇1次,更有甚者一天摇2次。这样会造成蜜的浓度降低,影响质量和口感。

蜂农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西农创行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头脑风暴,改变的不仅仅是现状

卖蜂蜜,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要让红旗村群众脱贫致富,不能光当推销员,还要千方百计改变他们落后的观念和生产方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我发展共奔小康。”西农创行时任队长易安晴如是说。

40岁的蜂农高峰远,养了10多箱蜂,还常下山干点零工,算是红旗村“见过世面”的人了。易安晴和她的队友们,多次登门与他唠家常,传授科学知识,终于说服他率先换上了30个柜式蜂箱。

柜式蜂箱,与村民自制的土蜂箱比,有诸多优点:通风口缩小50%,蜂巢更干燥;加上一个隔板,可让蜜蜂繁殖和产蜜同时进行;加上一个活槽,更方便清理垃圾,满足中华蜂爱干净的习性。在创行团队的指导下,当年高峰远家的蜂蜜产量一下子提高了50%,收入增加了一万多元。

一时间,红旗村沸腾了。蜂农这才意识到,这帮学生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和观念,其实就是哗哗响的票子啊!于是,蜂农纷纷将蜂箱垫高起来了,也开始虚心求教新知识新观念。一次,队员们采购了两卡车柜式蜂箱,一到红旗村,立马被村民们抢购一空。村主任丁广仁说,村民们太渴望脱贫致富了。

守得初心,终见花开。如今的红旗村群众,面貌焕然一新,学科技、看书籍、学习交流,蔚然成风。所产的蜂蜜,不仅产量大增,质量更为上乘。通过学生们线上线下宣传帮销,多家蜂蜜企业上门收购。红旗村蜂农人均收入由过去不足3000元,猛增到去年破天荒突破万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今年,全村蜂农纷纷扩大规模,由过去户均养蜂10多箱猛增到50余箱,有4户更是突破了百箱。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丁广仁感慨地说,“西农学生改变的不仅仅是现状,更是大家的思想和观念。下一步,村上准备组建自己的蜂蜜专业合作社,创出自己的品牌。世界那么大,山里人也应该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

新闻推荐

假如说全国人均有六碗水,西安人均只有一碗水 昨日开工的『引汉济渭』工程将改变这一现状引汉济渭 西安20年不会渴难度大 该工程从底部横穿秦岭,这是人类的首次尝试

黄色区域为受水区范围“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供水量最大、受益范围最广、效益功能最多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工期:99个月。静态总投资:168亿元。秦岭输水隧洞:长...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