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昔日缺水靠天吃饭 如今扶贫工作组治水有方 两口深井帮柴黄村解了渴

西安晚报 2016-06-05 00:28 大字

家住周至县竹峪镇柴黄村的徐根纯,站在自家种着晚秋菜的田地边,轻轻拧开出水阀门,一股清流哗哗而出,灌溉到田间地头。想起当年下雨天接雨水、泥河担水的日子,他感慨地说,“多亏那两口深井,现在总算解了渴”。记者日前来到这里,听乡亲们讲了发生在村里的扶贫故事。

盼着下雨

锅碗瓢盆接水喝

水,是农村人的命根子,有水就有一切。可是对于背靠秦岭的柴黄村来说,缺水的历史却持续了一辈又一辈。

“以前盼着下雨天,村民们赶紧拿着锅碗瓢盆,齐刷刷摆到屋檐下,就为了接上一口水。”村主任赵勤民告诉记者,因为实在缺水严重,村里想办法挖了个土水库来蓄水,可一到旱季,这些水浇半亩地都不够。虽然还有一条半米宽的泥河流经村庄,可这点水却要供给5个灌溉区,柴黄村是最后一个。村支书杨小权说,“村里的田都在山坡上,刚浇点水就顺着坡流下去了”。

“一无像样的水源,二无像样的水渠,靠天吃饭的农家,怎么过好生活?” 2012年,市“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启动后,市国土局扶贫工作组来到了柴黄村,先后10次考察柴黄村地形地貌、水土资源、农业生产等基本条件,并下定决心要在治“水”上下功夫。

200米深井

让山村解渴

打井是找水第一步,也是一场刚刚开始的考验。扶贫工作组干部黄河说,地质勘探队进行物探后发现,这里是贫水区,水位过深,有没有水,有多少水,都不得而知。

可干渴真的不能再等了。2013年下半年,国土局扶贫工作组下定决心:必须打井。 50米……100米……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响起来,钻井机钻得越来越深,大家的心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怎么还没出水?直到200米,浑浊的泥水开始往外喷,等到没有任何杂质的清冽的水从地底下冒出来,附近的村民全来了,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一个个把手伸到水里看着井水欢跃地流过指尖。

2014年7月,柴黄村两口深水井投入使用。因为这两口200多米深的水井,干渴的山村要解渴了。

不再靠天吃饭

山地变成水浇地

有了水,就有了一切。扶贫工作组开始大显身手,帮柴黄村建了抽水站、修通了两条村道,还扩容加固了村水库,为柴黄村修建了4000余米农田灌溉渠道等相关配套设施。

村主任赵勤民感慨地说:“以前村里没打井时,基本靠天吃饭。现在打出了井,田间地头灌溉随时都有水,种地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等于是把山地变成水浇地”。

治“水”的同时,扶贫工作组还在治“田”上花起了大心思,先后申报实施2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2期土地整理项目。他们把专业设备带进了山里,把村里的坡地整理成一道道梯田,为村里新增耕地面积375亩。“这些项目总投入近600万元,将彻底解决柴黄村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扶贫工作组干部黄河说,据不完全统计,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能提高30%。

有了水和田,柴黄村村民也敢种菜了。“我家六亩地种的是辣椒、西红柿等晚秋菜。”村民徐根纯自豪地说,“一家四口人一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块钱,两年前还买了小车呢。”记者了解到,现在柴黄村已成为周至县晚秋菜示范园,农民的生活正在越变越好。

记者宋洁 实习生魏祎晨

新闻推荐

西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 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 西土出告字〔2016〕88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及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