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广林,野生动物的“保护神”
潘广林正在“野外手术台”为受伤大熊猫手术。侯佳摄
通讯员 赵侠 本报记者 王永锋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潘广林常年走山路、赶水路、宿山间,虽然很辛苦,但他无怨无悔。
潘广林是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兽医师,也是陕西野生动物生病受伤后的急救师。
今年5月9日,周六,原本打算好好陪陪孩子的潘广林,突然接到中心电话,告知在周至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受伤严重的大熊猫需要急救。接到任务后,潘广林和同事侯佳立即带上急救箱,与周至自然保护区10多名工作人员赶往现场。
山路弯弯,他们驱车赶到周至县厚畛子花耳坪村时已是深夜。赶往受伤大熊猫的地方只剩羊肠小道,只能靠步行。山中多雨,方向难辨,大家稍作休息后,天已麻麻亮。秦岭山中,人烟稀少,大家冒雨过河,走独木桥,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7个小时后赶到一个名为两条龙的山凹,看到了因伤病痛苦地蜷缩在地上的大熊猫。大熊猫精神状态极差,见到人不跑不逃,非常可怜。
潘广林走上前去,通过牙口检查,判断这是一只雄性大熊猫,年龄大概11岁。大熊猫背部有一个12厘米长的伤口已经化脓溃烂,急需手术。
看着大熊猫虚弱的样子,潘广林一阵心痛。立即组织随行人员撑起防雨布,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手术室,对大熊猫进行麻醉,对溃烂伤口进行清创,包扎,然后对大熊猫进行输液补充能量、抗菌消炎。忙完这一切,天已经擦黑。这时,大家才感觉到肚子很饿。
一天疾行,大家只吃了一点干饼子,如果有口热水喝多好啊。此时,秦岭山中虽然已经初夏,但是雨雪交加,野外温度非常低,大家烧起柴火取暖,这才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被蚂蟥咬伤了双腿。
晚上8:40左右,大熊猫苏醒过来,体力有了恢复,并慢慢离开手术现场,先是到崖边吃了一会儿竹子,然后躲到离他们50米远的干燥山崖下面,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个崖石坎可以避风遮雨,周围有水源,有竹林和新鲜的竹笋,是一个绝佳的疗养场所。通过对大熊猫和周边环境的仔细观察,大家认为大熊猫已无大碍,可以就地放生后才放心离开。
其实,像这样的抢救经历和生活,对潘广林来说早已经是家常便饭,每年抢救各类野生动物至少数10次。对他们来说,踏山涉水,如履平地;风餐露宿,习以为常。不仅如此,危险时常与他们相伴。
一次,潘广林在周至县后畛子抢救羚牛时,没想到羚牛突然朝他反扑过来,将他顶到山下,膝盖摔成粉碎性骨折,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才恢复健康。如果当时不是一棵大树挡住了他,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从那以后,他知道了害怕。
还有一次,一只金钱豹从山里跑到宝鸡陇县,偷吃了农家的7只羊,吓得全村人不敢回家。听说“中心”来收容金钱豹,周边村民都跑来围观,现场人山人海。为了安全起见,抢救小组决定用软网擒拿豹子。“砰”,随着一声枪响,软网准确无误套住了金钱豹。这时,一名媒体摄影记者以为已经安全了,跑上前来对着金钱豹的头狂拍。虽然金钱豹处在麻醉状态中,但面对近在咫尺的记者,还是爆发了它的野性,张开血盆大口扑向了记者。记者被眼前突如其来的情景吓呆了,拿着摄像机一动不动。眼看着就要咬住记者的头,情急之下,潘广林一把推开记者,然后死死抱住金钱豹的头,直到其他人收网束缚住金钱豹,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潘广林知道了危险。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潘广林和他的同事经常野外奔波,节假日也不例外。因此,虽然在家的时间少,陪孩子和家人的时间少,但妻子理解他支持他,可爱的孩子更是为爸爸感到骄傲和自豪,还常常在学校对同学们炫耀说:“我爸爸又上山给大熊猫、金丝猴打针去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袁林洁)针对周至县特色产业猕猴桃种植加工、苗木花卉、养殖业和蔬菜种植等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贷款难问题,农行陕西周至县支行以惠农卡为载体,通过农行小额农户贷款,自2009年以来有效解决了3000人...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