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社对接 为菜地和餐桌架起信息桥
帮农民卖菜 帮市民买菜
对农民来说,辛苦劳作收获的瓜果蔬菜滞销,是非常心焦的事。而对消费者来说,能不能在家门口吃上新鲜便宜的果蔬,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华商报心系民生,承担起了搭建平台、服务大众的责任。帮农热线坚持了12年。 2011年起,又开展“新鲜蔬菜进社区”大型便民公益活动,成为全国首个成就“农社”对接的媒体平台,在农田和市民餐桌之间架起桥梁。
瓜菜帮你卖 华商来牵线
“我家今年种了十几亩葡萄,想问问华商报能帮我卖吗?”前两天,华商报记者接到了一位户县的果农打来的热线,联系之后才知道,他家的葡萄还没有熟,“今年我们这边种葡萄的人很多,我有点担心会滞销,所以提前给华商报打个电话,你们会帮忙吧?”虽然这个可爱的果农有点心急,但足以证明他们对华商报的信任。
“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为农民解困
2003年,得知部分农民因为信息不畅导致农副产品滞销,华商报开通热线,创办“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记者帮农民联系超市、企业等销售渠道,呼吁市民买菜帮农。
2004年10月,陕西瓜果大丰收,随之销售困难,华商报记者兵分七路,赴白水、礼泉、富县、洛川等10个产果大县,策划由17个果业大县县长参与的“县长卖苹果,看谁会吆喝”活动。
2006年7月,西安市长安、临潼等地的西瓜一毛一斤都无人问津,“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推出了“拯救西瓜”系列报道,引起了西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出台7条措施帮助瓜农,并且拿出77万元对瓜农进行补助。
2014年5月周至县司竹镇阿岔村芹菜滞销。华商报以《周至芹菜滞销请您伸援手》为题报道了菜农的困境,第三天芹菜就卖完了。
“瓜果蔬菜卖不掉就找华商报”
“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持续发挥影响力,河南、山西等地农民也开始拨打这一热线。“瓜果蔬菜卖不掉,就找华商报。”这是华商报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时,农民自己编的“顺口溜”。2015年,华商报已经帮农民“叫卖”滞销的桑葚等农产品。
华商报“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这个帮助农民传递农副产品销售信息的栏目,不仅架起了菜农和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也在华商报和农民兄弟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蔬菜进社区 家门口买鲜菜
新鲜的蔬菜,优惠的价格,每天早晚两个时间段的社区便民菜市场,现在不少西安市民已经习以为常。但4年前,一些小区买菜却是个大难题。2011年,华商报经过3个多月调研、走访,力推“新鲜蔬菜进社区”,解决万千市民买菜难。
给菜农和市民搭桥产购无缝对接
随着西安城市建设,老城区许多蔬菜市场相继被拆迁,曲江、高新等新建区域配套不完善,许多居民跑出至少1公里去买菜。
一边是居民买菜难,另一边却是蔬菜种植基地大量蔬菜滞销。因菜农和社区无法对接,菜贩从中层层加价,导致菜价飞涨。华商报决定推出“新鲜蔬菜进社区”大型便民公益活动。
早晚两个时段售菜受到市民赞许
10月中下旬,省直机关明园小区物业配合华商报,搭建“新鲜蔬菜进社区”首个活动板房。
华商报与新城区城管执法局一起推进活动,拿出5项要求,规范售菜点的经营和服务,限早晚两个时段售菜,其余时段还路于民。随后,西安市城管执法局向全市推广这种“农社对接”模式。截至当年11月底,各售菜点累计销量近2000吨,近百万居民可在家门口买到新鲜菜。“新鲜蔬菜进社区”活动受到居民热烈赞许。
副市长牵头成立“新鲜蔬菜进社区”领导小组
华商报组织的“新鲜蔬菜进社区”活动引起西安市政府的关注。市政府当年11月召集城管、商贸、交通、供销社等单位开会,随后还成立了由时任西安市副市长韩松担任组长的“新鲜蔬菜进社区”活动领导小组。
时任陕西省商务厅厅长李雪梅在售菜点检查指导工作时表示,这种“农社对接”模式非常好,既可以解决居民买菜难,还能解决菜农卖菜难。原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认为这项活动是“为民众解忧,为政府帮忙,为新闻队伍添彩的一个典型范例。”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肖建平 付启梦
新闻推荐
“钱不多,都是我平时攒的,捐给贫困学生吧”,昨日一大早,62岁的郭增发老人赶到华商报社“牵手行动”的捐款台,掏出了600张一元纸币,希望贫困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昨日上午,家住西安市文艺路的郭增...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