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访那些感动陕西教育人物

三秦都市报 2014-12-17 14:15 大字

自2010年起,本报联合多家媒体每年进行一次“感动陕西教育人物”评选活动,推选在教育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让他们的事迹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无私奉献的正能量广而传播。2014年,由本报主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成果展示”暨第五届“感动陕西教育人物”推介活动正在进行。值此,让我们一起回访两位曾被读者推选为“感动陕西教育人物”教育工作者。

王卫民::扎根山区扎根山区3636载载用爱铸就一所名校

王卫民是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一所偏僻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白瓜中心小学的校长,36年来扎根山区学校,不惧条件艰苦,兑现了自己“让山里的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承诺。两年前,我们关注到了这位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校长,经过推选被评选为2013年感动陕西教育人物。如今,他依然坚守在白瓜中心小学,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学校。

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全部由学校的老师负责,时间长了有些老师就有了情绪,有的甚至想办法调动工作。作为校长的王卫民心急如焚,老师走了孩子们可怎么办?学校要发展老师是关键,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为老师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心的工作环境。为此他不停的想办法筹钱,多次跟上级部门申请经费为教师盖公寓楼。在他多次的争取下,2013年上级部门终于批准并拨款146万为学校盖起了公寓楼,看着老师们有了舒适的休息环境,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住宿的问题解决了,可老师们回家也一直是王校长操心的事情。学校有一部分老师家在外地,有西安的、榆林的、汉中的,每周都要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折腾。“人家老师能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来我们这偏远的山区教书,我必须尽全力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王校长说。为了能让老师们安心的在学校教书,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人,王校长特意把这些老师的课程都安排到周一至周四,周五早上8点他会亲自开车将老师们送到离学校四公里外的镇上,让老师坐大巴车回家。

通过大家的齐心努力,近年来学校有了更多的变化,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学校先后获得了铜川市规范化管理学校、文明校园、连续三年获得耀州区教学质量优秀奖,王校长本人连续12年获得耀州区名校长、铜川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铜川市劳动模范、耀州区劳动模范、铜川市道德模范、陕西好人、当代中华优秀儿女、全国特色教育学校先进个人等等。

程全民::教学大半辈子教学大半辈子,,我已经离不开孩子们了

1985年,刚刚25岁的程全民为了一个信念——让山里的孩子有书读,能有机会走出大山,不顾亲戚朋友的劝阻,只身前往离周至县城30多公里的秦岭山区大寒峪教学点任教。这一呆就是20多年,大寒峪山大沟深,学生居住分散,自然条件非常艰苦,教学点位于山脚下的一块空地上,一间破败的山神庙和一间倾斜的土房子便是大寒峪教学点,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学校周边山路艰险,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程全民早晚都要接送一些路途较远的学生,每天他都是迎着朝阳把孩子从家里接到学校,然后又摸着黑把孩子送回家里。

2012年在第二届感动陕西教育人物评选活动时我们认识了这

位老师。给我们记忆最深的是:每天上课他要在两间教室四个年级中来回穿梭,这边讲课那边就自习,这边读书那边就写作业。

由于学生家离学校都比较远,回家吃饭不方便,每天中午,他主动担任起了“厨师”的工作,给学生烧水做饭,几块石头垒砌的灶

台是他给孩子们蒸米饭、煮面条、炒菜的地方。由于没时间出去购买食物,经常靠附近的村民接济。在学校里他既是老师又是家长,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这里的孩子。

如今,由于撤校并点,他走出大山在一所九年制学校任教,一周有16-17节课,但他说这样的生活不习惯,他主动和学校的两位老师承担了“乡村少年宫”兴趣班的书法课,每周要给学生上两节书法课。今年已经54岁的程老师,是学校唯一一个大龄代课教师,他说:“忙碌了大半辈子,我已经离不开孩子们了。”

新闻推荐

春雨人工增背后有“雨神” 走近西安人工增雨唯一女火箭手魏亚红

连日来的春雨,人工增雨功不可没。适逢“3·23”世界气象日前夕,记者走近西安市从事人工增雨作业工作的唯一一名女火箭手魏亚红,13年来她作业397次,发射火箭弹1696枚……追云逐雨成一方“雨神”。一晚...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