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非遗传承还需迈过几道坎

各界导报 2014-05-20 21:26 大字

 

96岁的赵庚辰大师表演西安鼓乐。(资料照片)

记者李琨

西安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大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以来,十年期间,西安成立专家委员会、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博物馆,开展非遗调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西安被评为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34名。

但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随着西安文化生态的变化和一些传承人的离世,非遗传承中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值得关注。

抢救就是与时间赛跑

“我们年事已高已有些力不从心,急需有人来接替我们。"在周至县楼观台镇大玉村,西安市级非遗传承人、唯一一位雕刻木偶的民间艺人郑志高如是说。今年69岁的他因脑溢血留下后遗症,如今只能躺在炕上创作,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手艺传承下去。

郑志高的心愿代表了许多年事已高非遗艺人的心声。周至县是西安非遗资源大县,民间非遗艺人有33位,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这里有渭旗锣鼓、周至皮影、周至剪纸、斗牛虎、大玉木偶等46个省市级非遗项目。

周至民间舞蹈“牛斗虎"是省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牛斗虎"表演中有模仿虎的动作72势, 牛的动作36势,表演完全靠艺人即兴发挥。遗憾的是,今年它的传承人赵明老人已离世。

“现在培养一个非遗传承人比培养一个研究生都难。"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忧虑地说,“现在,已有8位非遗传承人去世。我们的抢救工作是在和时间赛跑。"

传承期待后继有人

今年65岁的卢学林, 是省非遗项目临潼关中道情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的师傅曾获得陕西省民间戏曲剧种表演一等奖。提到道情现状,他心生忧虑:“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年轻人都觉得皮影戏没前途。"

虽然“道情“表演不景气,卢学林生活过得清苦,但他爱戏却如痴如醉。

“没有传人就好比家财万贯绝了后,死了也半睁着眼睛。"卢学林的话令人心碎。

道情,古代称为“道歌",最初是募捐化缘的说唱艺术,经长期演变,一些地区的道情逐步演变成有演唱、 有故事情节的剧目,有的还配有皮影戏。

回忆上世纪道情的兴盛,卢学林说,那时他曾走遍了陕西的大街小巷。如今,为了不让关中道情皮影戏失传,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几个真正想学这门技艺的徒弟,把关中道情皮影戏剧社成立起来。

近年来,周至道情、临潼关中道情皮影戏、 长安道情陆续拿到非遗的“入场券",但不容忽视的是,受现代生活节奏和娱乐方式的冲击,关中道情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如何摆脱“势单力薄"

面对市场,如何摆脱“单枪匹马,无人关注"尴尬局面?一些非遗项目主动闯市场,让人眼前一亮。

西安鼓乐又叫长安古乐,在民间流传了近千年。2006年,西安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曲江管委会旗下的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推介西安鼓乐,借助各类文艺演出和活动使之频频亮相。2006年西安著名的乐社之一“东仓鼓乐社"正式落户西安大唐芙蓉园。在大唐芙蓉园表演大厅,每天3场原汁原味的西安鼓乐表演,呈现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过去,西安古乐纯粹是民间乐社及艺人们自己的事,没人管、无人问。这几年,不但政府给我们发了补贴,还时不时地组织演出,看到这种变化,我很高兴。"96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西安鼓乐代表性传人赵庚辰大师说。

是不是非遗传承只有背靠大树才好乘凉?“传统的剪纸和现代剪纸并不冲突,两条腿走路,才能更稳"碑林区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涂永红告诉记者,经过个人多年研究,她把剪纸做成现代化的多层剪纸,再用卷轴装裱,现在剪纸公司年产值已近百万。

“并非每个非遗产品都能形成产业化。"非遗项目“娃娃哨"传承人杨云峰说,“如今的孩子玩的都是高级玩具,过去非常畅销的‘娃娃哨’,现在也从市场上消失了。"

防止出现“人绝艺亡"

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8000元, 省级4000元,显然,对生活困难的传承人,这只是“杯水车薪"。

非遗传承后继乏人,一些艺人面临生存压力,如何让非遗传承一路走好?

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修建桥坦言,非遗传承人日子过得有好有坏,更多是非遗项目本身的特质决定的。一些非遗项目由于具备生产性和商品性,比如皮影、剪纸,可以让传承人在传承文化过程中获得收益,创造财富。“但一部分项目随着时代变化,越来越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进行抢救,目前还没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促其壮大。"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建议,凡是进入非遗名录的,应该有专家进行辅导保护。

省政协委员唐志贤建议, 要重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做好传承人保护工作,就是抓住了非遗保护的关键,这样就能防止出现人绝艺亡的现象。"

唐志贤还建议, 应根据各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及后继乏人现状, 在当地高校艺术戏设立相应的定向生, 由学校聘请艺术传承人进行专业授课,毕业后定向分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以解决后继乏人问题。

新闻推荐

周至政协为“三农”和扶贫工作建言

本报讯(贠致平)近日,周至县政协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政协主席何凡盟主持。为开好此次会议,何凡盟等在会前深入县农行营业室、翠峰镇农林社区和楼观镇三家庄整村推进项...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