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家庭杨松岩、张萱家庭推动邢窑白瓷守正创新 这一家人的“文化苦旅”
▲父女在交流
陶瓷史上有“南青北白”之说。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源地,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
然而,邢窑白瓷面临断代的危机,复苏它需要一切从零开始。受当地政府的请托,一家人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苦旅”——丈夫放弃了在北京前景可期的未来,妻子将白瓷技艺与文化融入研学活动,女儿改变了出国深造的计划投身其中。一家三口倾心于拯救、发掘、发展、创新白瓷烧造技艺,传承、传播白瓷文化之中,希冀邢窑白瓷释放出其应有的文化、艺术魅力,也希望这一底蕴的滋养,让孩子们从小获得文化自信。远离繁华的都市,在充盈的精神世界中,于寂寞中打拼,一家人自得其乐。
如果没有疫情,杨松岩和女儿杨朔一定在忙着策展、布展。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邢窑白瓷作品巡展”,原计划将用两年的时间,地跨邢台、西安、广州、杭州、石家庄、北京六大历史城市巡展,呈现邢白瓷的发展文脉与当代新的美学探索,推动邢窑文化的传播和多元交流。
巡展只举办了两场,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这给了一家人另一种生活场景。“每天吃过早饭,我们就到馆里,烧造设计白瓷产品,今年烧造32窑、两千余件。”妻子张萱的脸上挂着温馨的笑。邢窑文献馆,是杨松岩呕心沥血、用近五年的时间打造出来的另一个“家”。这个家,承载着他的艺术梦想和赤子情怀。
带着项目回乡
杨松岩和妻子张萱是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人。张萱大学毕业后,进入内丘二中做美术老师至今。杨松岩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和志同道合的师友们在北京创造了“土地+艺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何各庄模式,打造出了蜚声世界艺术领域的一号地国际艺术产业园。
2016年初,内丘县领导找到已做艺术总监的杨松岩,希望他把邢窑文化开掘出来,助推家乡发展。
陶瓷史上有“南青北白”之说。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源地,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在内丘县发现了大规模的邢窑遗址,出土过 “盈”字款、“翰林”字款白瓷。
邢窑白瓷,不仅打破了历史上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隋代的透影白瓷,工艺水平达到当时制瓷技术的高峰,引领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场技术革命。可以说,白瓷的诞生,开启了陶瓷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家乡“父母官”的请托,促使杨松岩放弃在北京前景可期的未来回乡。2016年7月,在内丘县政府的支持下,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分展览区、体验区、烧制车间、学术报告厅、文创产品区的邢窑文献馆和邢瓷文化体验馆建成。从此,杨松岩把自己交付给了邢窑白瓷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2016年8月,杨松岩拿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
他决定重新构建邢窑自身的文化体系,项目落地的第一个呈现就是和内丘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联合举办“邢窑白瓷工艺传承与创作培训班”。杨松岩带领学员到内丘邢窑遗址磁窑沟古村落实地考察,深层次了解邢窑历史文化;请来国内外陶瓷界的专家,讲述艺术理论和陶瓷理论。培训班结束后,学员创作了一批作品,举办了一场大型展览,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的认可。
女儿的加盟
2016年杨松岩带着项目回乡,女儿杨朔正在西北大学读研二,攻艺术理论专业。杨朔也被选入邢窑白瓷工艺传承与创作培训班,既是学员,也是“班长”。
就是这“初次的相遇”,改变了杨朔设想的人生之路。“从大一就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准备了7年。可是接触到邢窑白瓷这个项目后,需要做的事情接二连三,我又想着要做好,慢慢就‘陷进去’了,邢窑白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我。”杨朔说。
杨朔说她很喜欢庄子的一句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原本只想为父亲分担些工作的杨朔,此时找到了白瓷给予她的精神共鸣,也找到了和父亲一起“并肩作战”的情感动力。2017年毕业后她放弃了出国留学和读博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
2018年在邢窑文献馆成立的基础上,杨朔创建了口述史工作室。“以每次活动为依托,采访与邢窑文化相关的人,找到一些文献背后最真实的表达,从多元化角度解读丰富的邢窑文化,链接起邢窑文化的历史与现在。”说起这项工作,杨朔很得意,“镜头捕捉下来的每个瞬间,有喜怒哀乐,我认为那是最鲜活、最珍贵的史料。”
女儿的加入对杨松岩来说,是莫大的助力。2018年,杨松岩和女儿一起策划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邢窑白瓷作品巡展。1200多件作品在6座城市巡展,搭建起一个综合文化对话,展示邢窑文化多元的传播、交流、推广的平台。2018年8月18日,第一站在邢窑遗址所在地邢台市内丘县拉开帷幕,主题为“白瓷的诞生”。2019年3月14日,在古都西安西北大学博物馆,第二站“盛世器象”开展。巡展中,父女二人的角色不知不觉间做了转换,杨朔从辅佐父亲变成了独立担当。在没有父亲的帮助下,她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西安展览的策划、布置、文案以及嘉宾接待和展览主持等所有环节。漂洋过海来看巡展的意大利独立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Manuela Lietti给予很高评价:“陶瓷是一个小宇宙,是对自然、科学、文化、人文、体验等多元的展现。陶瓷材料里有中国人思考方式的DNA,被赋予着一种民族性的文化符号。”杨朔说:“邢窑的发展速度之快,逼迫着我们必须自我成长。随着市场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形成的要求,其内核要不断提升,要跟上发展的节奏。”
共同的担当
西安巡展的成功,让杨松岩看到女儿两年来的飞速成长,在欣慰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西安展览即将开幕时我才过去。一见到她,很心疼,她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一直硬撑着。展览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专家评价都很高。她挺过来了,她真正挺过来了!”青春正好、还有着华丽梦的女孩儿原本可以游历世界,却回到了从中学开始就渐行渐远的故乡,不纠结、不遗憾吗?但这个散发着淡然气息的女孩儿则说:“2016年父亲开始做项目时暴瘦10多斤,人很憔悴,现在每天也为这件事情消耗精力。我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说,‘哎呀,你太辛苦了,别弄了!’因为我已经跟他一起做这件事儿了,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说话,多做事!”丈夫的拼劲儿,女儿的懂事儿,让张萱心酸。最初她反对丈夫回来,更不愿意女儿也放弃美好的前程回来,但时间一长,张萱被丈夫和女儿的执着打动,自己也全身心投入进来。
去年6月1日,“邢窑梦——传承白瓷 与泥相约”儿童研学项目启动。今年10月15日又一场针对邢台市中小学生研学项目启动。杨松岩说:“邢窑白瓷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文化的本源和根脉!从孩子们的手心里、从孩子们的泥团里可以看出白瓷文化的魅力与希望,更看到邢窑文化的复兴与未来。”
每次在体验馆里活动,孩子们拉坯、上釉、在瓷盘上绘画、烧造等,张萱一边教授技艺,一边为学生们讲述邢窑白瓷的历史文化。一家人聚在一起,为研学项目设计了十几门课程。“让孩子们在现场了解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文化,增加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唯有这些滋养,才有文化自信。”
每天把自己揉进邢窑白瓷的世界里,似乎是一场文化苦旅,父亲对女儿有些亏欠。“我不觉得苦,白瓷是一种哲学,我从中感悟到,无用即为有用,越简单越不简单。我只要真实地呈现自己就好。”杨朔说。
杨松岩为女儿的通透、洒脱骄傲,他也对自己肩上的担负清醒而又坚定。“历史创造了邢窑,又选择我来做那个守正创新的人。我要坚守下去,让邢窑白瓷沿着一带一路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释放它的文化、艺术魅力。”杨松岩制订了20年的长远规划,“以3年为单位,不断调整,做好传承、发展、传播。”2021年注定是个非常忙碌的年份。杨松岩一家人要继续筹办巡展,着手打造邢窑遗址古村落。未来内丘县不仅有真正的邢窑艺术陈列馆、文献馆、体验馆,还要有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 (周丽婷)
新闻推荐
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校本课程、特色社团“联袂”互动 构建提质增效“新”方式
“双减”以来,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全力构建“三个课堂”,打造丰富多元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提质增趣,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