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头条 竹马闹春 意气风发 ○关中人
关中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竹马表演,孩子们是主角。(尚洪涛 摄)
○关中人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我的家乡周至很多乡镇和村庄,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竹马表演。前来观看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目不转睛地欣赏一年一度的年俗艺术盛宴。
竹马,是周至等地盛行的一项传统社火表演,历史悠久、形式丰富,颇受欢迎。春节期间,那些闻名乡里的竹马表演队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游走街巷、集结表演、共庆新年。
竹马起源很早。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大战刘武周的部将尉迟恭举办凯旋庆典,身强力壮、步伐敏捷的小伙扮演牛斗虎为先锋,少年扮作战马,少女扮作游子,庆祝胜利;继而流传民间形成一项民俗文化传统。周至是文化大县,竹马表演队主要分布于县域内较大的村堡,最多时约有百余家,在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其中著名的“营西村竹马会”,创始于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第一任会长为张连芳。传说清朝末年,光绪皇帝曾在长安城中观看过营西村竹马表演,赞不绝口,还赏赐绸缎和元宝,营西村竹马表演从此一直延续。
竹马,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篾扎制成马形,经纸糊彩绘,再以白布做围裙,儿童套在身上做骑马状表演。周至竹马阵形和套路丰富多变,分为单掏、双掏、剪子鼓、跑竹篾子、白马分鬃、三齐王乱点兵、蛇蜕壳、缠四柱、缠八柱、小钻翻、大钻翻、跑列叉、鸽子旋窝等。随着社会发展,竹马表演的形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引入了不少现代元素,更加符合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在我的乡村记忆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各乡村的竹马一般在正月期间表演,村里相对空旷的地带是首选场地,晚上演出效果会更好。先是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开场,为竹马表演队进场烘托气氛。随后入口处火光一闪,一人托着一个牛头道具迅速冲进场地,左拱右突,绕场一周,围观的群众自然向后退让,形成一个自然的表演舞台,便于竹马表演,俗称“打场”。
接着马号吹响,锣鼓声不断,12名儿童手持马鞭、身套竹马,在引马人的指挥下入场。他们穿金盔银甲、画社火脸谱、插百合战旗、戴铜马铃,迅速绕场一周。在引马人马鞭指挥、铿锵有力的鼓乐声配合下,瞬间变化队形,或急行、或缓步,时而奔跑,时而战马嘶鸣直捣敌营,时而跳跃;单上马、双上马,时而靠近人群,时而绕场周旋。他们灵动自如,动作敏捷,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场上只见红、黄、黑、绿等不同颜色的战旗,随着竹马的奔跑在风中飘荡,猎猎招展,引人瞩目。
竹马萌娃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博得阵阵喝彩,一场马跑下来,叫好声、鼓掌声,久久不息,娃娃们也累得满头大汗。那时候,在春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十五前后,企业开业、新房烘房,也会邀请竹马表演队前来表演助兴,象征吉祥如意。
在竹马表演中,跑竹篾子最有特色,观众看得最过瘾,但表演难度大、体力要求高。引马人居于表演场地的中心,手中持8根2丈长的细竹篾,竹篾的另一端分别发给骑马者手中,4匹马逆时针疾驰,4匹马顺时针疾驰。在“咚咚咚”的密集鼓点声中,马嘶旗飞,不管跑多少圈,8根竹篾快速飞旋,不乱不散,竹马奔跑,气势如虹,看得观众眼花缭乱,纷纷为之叫好。表演完毕,竹马依次退场,剩最后一匹马突然勒马,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逆时针绕场一周,以示谢场,赢得阵阵掌声。
竹马奔跑,时间留痕。2009年,周至竹马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周至竹马蕴含着传统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依然精彩纷呈,仍在丰富社火的内涵。
新闻推荐
正常人只要拥有30%的肝脏就可维持正常生理需要,肝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易被忽略,定期体检筛查是关键;喝酒伤肝,戒酒非常有必...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