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又现代 文艺小资情调轻轻弥散

西安日报 2020-08-27 04:11 大字

粉巷街景。

■记者杨旭文/图

粉巷,在西安人心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不仅是源于它的现代、情调、活力,也因为每每提起它时,总能唤出人们口口相传的那些属于粉巷的古老故事。

粉巷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东接南大街,西接南院门。仅有300余米长的粉巷,身世可是一点也不简单。《西安市地名志》记载:明末清初,因此街面粉作坊较多得名,1966年改为五星街,1972年恢复原名。西安市地名研究者葛惠先生也考证,粉巷位于隋唐长安城皇城第六横街中段。唐末皇城改筑为新城后,这里逐渐成为居民坊。大概在明末清初时,这里就因加工、销售面粉而为人所知。

粉巷与以前的商业中心南院门相邻,可想而知,粉巷也曾是繁华之地。为什么如此繁华的地带会以面粉出名呢?因为,在明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能够开粮行的都是大老板,来往于南院门和粉巷的也多是各界名流。如此,粉巷与面粉的渊源之深也就能想得通了。

相关资料记载,粉巷的米面市一直持续到民国。辛亥革命后,军政府为了调控粮价、安定民心,从1911年10月25日开始在粉巷设立粮食平粜处,将接收的清朝库存粮食十几万石,平价供应给市民。也有一些老住户回忆,新中国成立前,粉巷还是西安3大粮食市场之一,里面有多家粮店。此外,上世纪40年代,西安面粉业公会机关报《新国民日报》就在粉巷创办,当时粉巷粮食行业的兴盛可见一斑。

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粉巷的得名也被赋予了几分浪漫色彩:粉巷是古时卖胭脂水粉的地方;粉巷曾开满了青楼,是西安府里最灯红酒绿的去处;粉巷是皇上选妃子的地方……这些说法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满足了人们对粉巷的传奇想象,也从侧面印证了粉巷与南院门曾经的热闹繁华。

翻开粉巷的历史就会发现,这里曾被各行各业青睐。《西安老街巷》中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粉巷西口路南是商务印书馆的所在地。《西京要览》记载,民国时期,不论是传统的银号,还是新型的银行,在粉巷都能找到。创于清末、延续至民国的“长安商会”也曾驻于此处。1931年,设立于粉巷的“通济信托公司”成立,是西安首家私人集资经营的信托公司。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粉巷与南大街交汇处的一家服装店,与老百姓的生活更贴近!平常穿的衣服,用的布料啥的,都去那儿。”年过七旬的李阿姨说,当时周围的人们都知道这家店,叫“福康服装店”,上世纪80年代时开起来的,据说是沿用新中国成立前东大街私人服装店“福康西服店”的旧名。“后来,慢慢的,拆的拆、改的改,老店没有了,新店又开了。都是年轻人的地方啊!”

粉巷的“商业韵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如今,走进粉巷,商业氛围依然浓厚。最出众的当属各式各样的美食馆子,承包了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挑剔的胃,见证了一场又一场的把酒言欢。而在那些古朴文艺的小店里,慢调的时光融进咖啡,西安的文艺小资情调轻轻弥散。

如果在黄昏褪尽时来到这里,便能见着粉巷不同于白天的温柔。街道上和店铺内的灯光交相辉映,照亮了散步的人们,摆摊儿的小贩和摇曳的树叶。如果突然下起了雨,只见轻柔的灯光里就飘起了各色的伞“花”。

时间一日日沉淀,粉巷随着城市的发展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转念一想,粉巷似乎又没有变,它依旧是那条被大家喜爱、青睐的街道,连接着相隔千年的西安人。

新闻推荐

西安港“朋友圈”再添新伙伴 首列“唐西欧”国际班列 从唐山曹妃甸港始发

本报讯(记者蒋黛实习生韩婧洁)8月26日,伴随着汽笛与车轮铿锵的交织声,首列“唐西欧”国际货运班列从河北唐山曹妃甸港通...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