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西方视野中的伟大和隔阂
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在纪录片中朗诵了杜诗□新时报记者 徐敏
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近日,BBC以《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题推出了一部58分钟的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杜甫漫游、求仕、流离以及创作的一生,展现了一名信奉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事实上,杜甫在西方普通民众中并不像莎士比亚在中国这样人尽皆知,但他在部分学者中却享有极高的声誉。
BBC镜头中的最伟大诗人
近日,英国BBC推出单集58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可以说是第一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把杜甫介绍到西方以及全球的纪录片。
“在当代,往昔正无比迅速地离我们而去。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在这里,依然存在着为所有中国人共享的奔腾于地下的暗流。其中有一条在历史上支撑着中国的巨大涌流——诗歌。中国有着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对中国人来说,诗歌一直是最能真切抒发人们情感的文体,他们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该纪录片如此开头。说出这段话的主持人,同时也是脚本撰写人,是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教授、英中了解协会主席迈克尔·伍德,他曾制作了超过120部历史纪录片。
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片子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杜甫少年学诗、青年漫游并求仕,中晚年在安史之乱的离乱中谋求生存并创作了众多伟大作品的一生,以儒家的“忠君爱国”解释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终忧国忧民。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视野中,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并指出西方没有类似杜甫这样的人物,通过文字把整个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现出来。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BBC一贯宏大壮阔又不失细腻的拍摄风格。片中,迈克尔·伍德走过了杜甫一生中最重要的足迹,他登上西安壮阔的城墙,来到成都幽静的杜甫草堂,坐船航行在壮阔的扬子江,和中外杜甫研究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试图找寻杜甫与当下生活的关联。纪录片还邀请了英国国宝级演员、《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用深沉、浑厚的英音朗诵《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甫的诗文译作,“用莎士比亚戏剧的腔调读杜甫”。
目前这部纪录片在豆瓣的评分为7.5分,这个分数低于BBC的其他经典纪录片如《地球脉动》系列。客观来看,作为一部介绍给不太了解杜甫的西方观众的纪录片,其内容和节奏尚可,但对于读着杜诗长大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来说,可能会抱着认知一个西方视角下更新鲜和深刻的诗人的心态。实际上纪录片虽然对杜甫的展示力图全面,但是仍然缺失了中国读者认为的重要经历和诗歌片段,比如杜甫的秦州经历以及《秋兴八首》“三吏”“三别”等。海外接受需打破文化隔阂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在新著《杜甫评传》一书中谈到了杜甫在中国历史乃至国外的影响力。从13世纪开始,杜诗就在日本、朝鲜和越南广泛传播;19世纪起,杜诗又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介绍给西方人,并受到西方汉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影响远及异国并非仅仅是由于杜诗艺术造诣产生的巨大魅力,而且也是由于杜甫的人格力量发出的夺目光辉。”莫砺锋认为。
他举例说,日本“五山文学”的开山祖师虎关师炼(1278-1346)被公认为日本杜诗学的鼻祖,其弟子中岩园月(1300-1375)不仅热爱杜诗,而且从杜诗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江户时代的著名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去世后,人们从他的头陀袋中发现一部珍藏着的杜诗,可见他的诗歌受杜甫之影响。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思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杜甫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和荷马更为优秀,至少是更自然、更亲切。1961年,国际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主席团会议,号召全世界人民在1962年纪念4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莫砺锋说,可以预测,随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内发扬光大,杜甫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
尽管杜甫在西方获得了一些高度认可,但并不是学术界和民众的全部声音。正如纪录片中所说,西方普通民众“对这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无所知”。即便是接触过杜诗的学者,对其语言和思想的精华也很难把握,他们会认为杜甫是“一个关心自己仕途和生活的普通官僚”而已。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指出:“在中国,杜甫研究就像西方的莎士比亚研究一样历久不衰。可是在西方,杜甫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研究李白、王维、白居易或苏东坡的论文要比研究杜甫的多得多。”
在不少翻译家眼中,杜甫以其在语言方面的格律精深、字句锤炼而成为最难翻译的诗歌。莫芝宜佳说:“杜甫诗歌的西文译文多不自然准确,只有很少的篇章由汉学家译成了真正的诗。”杜诗既然不能被忠实地传译,则无法激起西方人普遍的心灵共鸣,更别提领略诗歌的格律之美。另外,杜诗的意义深深根植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对杜诗理解的隔阂同时也是文化的隔阂,这种文化隔阂决定了西方对杜诗的理解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字给李白还是杜甫
BBC这部纪录片称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自然让中国观众联想到另一个概念中最伟大的诗人——李白。
因为两名诗人均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后人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且两人的风格迥然不同,所以后世学者有人崇李,有人崇杜。比如中唐诗人元稹更推崇杜甫,他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认为在律诗创作上杜甫远胜于李白;白居易则说两人“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两人均十分尊崇,没有明显地倾向哪一位诗人。
到了宋代,欧阳修更喜爱李白,而王安石更喜爱杜甫;苏轼虽更为推尊杜甫,但其实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却更接近李白。而且苏轼虽崇杜却并不抑李,他说:“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崇杜而不抑李,可以看作宋代对李、杜的基本评价。明清时代杜甫的地位非常高,而李白的声望也未曾因此稍衰。诗人赵翼这句话颇有总结性质:“北宋诸公皆奉杜为正宗,而杜之名遂独有千古。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
国外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并没有太过倾向崇李或是崇杜。法国学者柔迪特·戈蒂叶1869年翻译出版的中国古诗集《玉书》,共选择了24位中国诗人的71首诗,其中李白诗13首,他还以爱情、月亮、行旅、战争、酒、秋、诗人7个主题将诗进行分类;第二版选择了110首诗,李白独占19首,是入选篇目最多的诗人。美国大百科全书1975年版《李白》辞条中则写道:“李白与杜甫是被世界公认的产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
在英语汉学界影响很大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于1996年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从上古到1911》一书中,名家和名篇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以唐代部分来看,王维、李白、杜甫3家的作品入选91首,其中杜甫36首独居第一。宇文所安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是西方汉学界对杜甫的最高评价。
在古今中外的学术界,虽然有人崇李有人崇杜,但将两人并称为中国诗坛双子星的说法更让人信服。诗论家严羽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学者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李白与杜甫各自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无法代替的贡献,均是闪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新闻推荐
陈沐俨(西安市实验小学三年级)有一次,一个学生考试只考了12分,可他竟是班里的“学霸”强强。老师看到这个分数后觉得...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