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展文旅“宅经济”如何布局

西安日报 2020-04-20 05:05 大字

火爆的“宅经济”新华社发徐骏 作

雷蕾

后疫情时代,或宽松或严格的社会隔离将会交替出现,而由疫情引发的对亲情、对健康的重视,也会使人们更注重向家庭生活的回归。虽然开会、聚会、约会这样的强社交生活必不可少,但被疫情激发的“宅生活”“宅消费”“宅办公”等等,也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人类未来重要的生活方式。

新生活状态下的文旅“宅需求”

“宅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很长时间都是以家庭为中心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家庭经济就是“宅经济”的早期形式,今天的“宅经济”可以说是人类向传统生活状态的回归。不同的是,21世纪的“宅经济”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设施和物流运输链基础之上,具有强大的自生长性。当下,包括智慧住宅、共享办公、线上医疗、在线教育和娱乐等多种新经济形态,已经开始成为“宅经济”的典型表现形式。就文旅产业来说,“宅”家就意味着无法进行常规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才是文旅“宅经济”的核心切入点。这里可以将它们粗略概括为五类:

一是学习型需求。在线学习并不是文化消费中的新事物,但多出来的“宅”家时间可以进一步激发大众自我提升的诉求。从幼儿到老年,从专业人才到斜杠青年,从课业教育到职业培训,从书法美术乐器到烘焙手作发明……在线学习的人口结构、市场规模、内容结构、产品质量都将发生巨大的转变。

二是娱乐型需求。将闲暇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娱乐活动,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典型趋势。影视娱乐、游戏动漫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内容经济的最大增长点。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20年一月移动游戏报告》,由于疫情引发的全民“宅”家,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较之去年同期增加了49.5%,环比增长37.5%。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在线视频行业用户规模也较平日上涨17.4%。

三是交往型需求。人是群体性动物,社交是人类的本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宅生活”并不意味着不再与人交往,而是换一种形式维系社交关系。正如伽马数据的统计显示,过年期间网络换装类游戏增长218%,棋牌类游戏增长212%,人们不能新年穿新衣去走亲访友,就渴望通过虚拟的平行世界来实现愿望,线上就是线下场景的替代品。

四是体验型需求。这里是指与旅游有关的体验型需求。尽管“宅”家,人们还是会对四时变化、自然风物、古老遗迹、民俗风情有向往、有依恋,于是“云”看展、“云”裳花、“云”上逛博物馆成为热点。“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10日内,总访问量已经超过500万;清明期间,故宫“云”裳花吸引百万观众,可见,“云旅游”也可以让“宅”家的人将自己融入“旅”的情境。

五是精神型需求。一方面,现代都市人拥有的世俗资源太多,反而更喜欢追寻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享受。如广受追捧的李子柒短片、游戏《动物森友会》,都代表了都市人逃离滚滚红尘、追求桃花源式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城市化使更多人远离故土,远离家乡,在一些特殊时段,如清明节、重阳节、家族纪念日等,人们需要有缅怀家人、祭拜先祖、维系家族联系的场所,未来互联网应该成为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重要平台。

发展“宅经济”西安大有可为

发展文旅“宅经济”,在一般意义上,就是将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放置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向“宅需求”,对平台、内容、产品、商品、服务进行持续的改造和创新。从文化视角看,它更是一次新生活方式的设计和塑造。显然,在这两个角度西安都大有可为:

在第一个层面,西安是传统旅游大市和文化大市,但我们在产品创新、内容开发和商品制造几个领域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短板,还没有走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高端。新冠肺炎疫情激发的“宅经济”,让我们有机会去弥补这些短板,在练好景区建设、硬件升级这些“硬功”的同时,把目光更多放到文旅“软件”环节的建设上来,利用互联网平台,用隐性的文化补显性之不足,奋力追赶超越,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在第二个层面,“宅经济”也具有两面性,不仅会带来便利的生活,带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助长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培养”出更多的“宅男宅女”,放大不婚不育不买房这些“低欲望社会”特征。提升“宅经济”的正能量,规避它的负面效应,以长远眼光策划设计健康积极、线上线下有机互补的先进生活方式,才是“宅经济”发展的上位目标。西安是“世界千年故都,华夏精神故乡”,有责任、有能力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引导新时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未来塑造更为健康、更为丰富、更为诗意的“宅生活”。

具体来说,可以从内容性产品、场景类产品、工具类产品三个方面布局文旅“宅经济”。

紧抓内容性产品开发

首先,要紧抓内容性产品开发。加大对西安文化资源的多样化开发力度,通过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电子竞技、动漫游戏、小说戏剧、在线直播等多种形式,利用视频网站、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供给西安特色的文化产品。

一是打造与文化相关的教育产品,开发有关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美食技艺的纪录片和教学视频。

二是利用“科技+文化”,加强文博机构的深度数字化。通过知识库建设、文保普及、服务引领的方式,提升用户的基础体验。通过沉淀合作项目展示创意,向用户传播文化。

三是精心策划优质IP的线上节目,让旅游从走马观花式的“入眼”到深度体味式的“入心”。如推出“一日看尽长安花”线上云游产品;打造吸引年轻人的网上音乐节、艺术节、破壁二次元的跨年晚会;针对一些兴趣团体,开展网上华服制作大赛,古装娃娃秀、传统木作制作大赛;打造“种田式”文化节目,推出“云监工”文物修复、组织世界青年“云考古”等,利用文化产品的打造来积累深度爱好者,建立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纽带,培养线下旅游潜在市场。

做好场景类产品培育

一是游戏类场景产品:主要是通过游戏创造虚拟的平行世界,让参与者可以在其中体会向往的生活。西安可以开发《再建长安城》的开放式游戏,让用户在互联网平台参与长安城的重建;开发《长安十二时辰》游戏,学习《动物森友会》创意理念,让参与者以唐代居民的身份生活在唐长安的时代,通过游戏培养参与者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节令类场景产品:为人们在不同的传统节日提供线上活动的场景和空间。依托游戏、小程序、直播平台,推出春节系列、端午系列、重阳系列等节日互动场景,将上巳祓禊、重九登高等传统习俗线上化、可参与化,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三是纪念类场景产品:打造“云”祈福坛、“云”宗祠、“云”上祖先堂、数字化家谱等,为家族活动、祭祀活动提供虚拟场所,同时可以关联线下的实体产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工具性产品的研发

要注重推进线上线下联动。结合线上旅游,跟进文创开发,推出系列化旅游商品;结合线上学习,设计开发各类文具、工具,如文房四宝、手帐钢笔、养殖器皿、手工艺器材等;结合日常生活,增加生活用品的文化含量,赋予生活仪式感、趣味性和艺术性。

对于西安来说,这些文旅“宅经济”的发展领域,有的已有基础,适当提升转化便可以在线上应用,短期就可以见到效果。有的过去开发不够,需要通过政策调动人才、资金、技术投入的积极性。有些则需要长远眼光,提前布局,依靠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发力,达到共享、共创、共融的新境界。

(作者系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闻推荐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西安再建70个示范点让群众就近办事

4月17日,西安市举行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以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