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逆行” 57岁援武汉医疗队员:我是来战斗的
■记者王燕通讯员王坤
在武汉市第八医院,有一名来自西安的医生,他虽然已经57岁,却像个年轻医生一样,废寝忘食地奋战在抗疫一线,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事实上,常年高强度的临床一线工作,已经让他落下了不少职业病,平时要随身携带10余种药物,药片一吃就是一大把。但是,每当有人劝他休息一下时,他却总是说:“别看我是老同志,身体硬朗着。”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院长、赴武汉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吴昌归教授。
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
战SARS、斗甲流……在39年的医疗工作中,吴昌归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在呼吸疑难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肺部包块的诊断和鉴别方面有独到见解。
“立即组建200多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市第八医院(卓尔长江应急医院),并于2月3日抵达目的地。”2月2日12时,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的员工群发出号召。
“我是呼吸内科医生,曾经的军人,也是党员,国家有难,这个时刻最需要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员挺身而出。”吴昌归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2月3日,他随医疗队驰援武汉,冲锋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也是医疗队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专家。
到了武汉,吴昌归发现,这座城市的街头几乎没有人,城市空前寂静。也就是那一刻,他意识到疫情可能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到了医院,他简单吃了几口饭,顾不上休息,随即和医疗队专家组成员,会同武汉市第八医院专家进行紧急沟通,对接各项医疗工作。结束后,他又和专家组成员研究初步掌握的医疗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预案……
疫情面前分秒必争
武汉市第八医院原本是一家以诊治肛肠疾病为特色的综合医院,被确定为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后,医院收治了大量新冠肺炎患者。由于此前是非传染病专科医院,医院的许多方面都不符合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交叉感染的风险很高。虽然已经做好了迎接困难的所有准备,但吴昌归坦言,困难确实比预想的大得多。
2月4日,进入病区后,吴昌归发现那里的医护人员极度疲惫。“遇到一位科主任,一开口就哭了,虽然隔着护目镜,看不清这位主任的眼睛,但可以看到他已经哭到发抖。”吴昌归说,“他们真的太累了,太辛苦了!”连续多日的超负荷高压工作,令所有医护人员身心俱疲。“没关系,我们并肩干。”吴昌归安慰对方。
疫情面前要分秒必争!吴昌归和其他专家一起,迅速制定了医疗工作方案、医护人员及患者疫情防控培训方案、队员穿脱防护装备流程、临床治疗方案、专家组成员会议制度等,并帮助医院改造完善了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以及医护和病人通道。这样“连轴转式”的工作法,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仅用了两天时间,第一批队员就顺利进入病区展开工作。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讨论病情、会诊、查房……“早一分钟抢救,患者就多一份保障!”从医疗队进入武汉市第八医院后收治首批患者开始,吴昌归就更加忙碌了,他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忙起来常常忘记吃药,但却从来没有忘记患者的病情。
“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谈起救治患者,吴昌归立刻精神抖擞,“必须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治疗方案,个体化用药,特别是对于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时机和剂量都很关键。适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前,一名患者生命垂危,吴昌归实施了经高流量吸氧及对症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变得平稳,双肺已恢复正常。每当此时,他才会展露笑容。驰援武汉后,他的电话、微信瞬间“爆”了,很多亲人和朋友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他却忙得没有时间回复。“一切安好!我是来战斗的,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请大家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坚决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耀青)市发改委昨日传来消息,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西安市各区县发改委、开发区经发局...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