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天地间 万物入画卷 变迁中的岚山

日照日报 2019-12-31 00:58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姚文凤

参与过城市建设的本地和外地工人们也许不知道,2019年全年,岚山区共完成城建投资59.03亿元。居民触手可及的公共休闲场所增加了17处,新改建城区道路16条。3年里,居民城镇化率平均增速超25%。

一个归乡大学生的情结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张欣瑞心里始终揣着一个遗憾。

隆冬过半,年关将近,毕业后的第一次同学聚会,他打算把同学们约到老家岚山来。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他有点激动。为此,这个热情内敛又要面子的大男孩从半个多月前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找饭店、找酒店、找合适的观光点,规划路线。

他的要求挺简单,就是“希望大家来了之后能喜欢这里”。就在他开车绕着城区转悠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越来越有了现代化的气息。这更增添了他邀请同学们来岚山的底气。“你们可以坐飞机来,也可以坐高铁,我们这儿交通可方便啦。”敲定行程,他还向大家推荐了交通方式。

张欣瑞的父母都是岚山本地人,“每天在生产车间里忙碌”,家里算不上富裕,却是标准的和谐家庭。2012年夏天,一纸精致的通知书隔空降落在这个三口之家,带给了一家人无数的欢声笑语。尽管外面天大地大,但是这个夏天的这张通知书对于18岁的张欣瑞来说,是大城市西安与岚山的第一次交集。古都长安的诱惑第一次勾起了一个男孩背起行囊追逐梦想的激情。实际上,外面等待他的世界远比想象中多彩。

上学期间,关系比较好的几个人经常利用假期时间聚会。大家轮流邀请其他同学到自己的家乡聚聚。张欣瑞借此机会去过不少地方,最远还去过云南大理和洱海。大约也是从这时起,在张欣瑞的潜意识里,他不想把岚山与“城市”划等号。但是,没能邀请同学们来自己的家乡看一看,始终是他的心结。

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张欣瑞回到了岚山参加工作。转眼几年过去了,他见证了城区一条条旧马路被翻新,两旁种上了漂亮的绿化树种。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从原来的“尽头”继续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一条条新规划的路连接起国道、省道,贯穿着生活区、学校、工业园区。整个城区路成网、树成荫、花常开,小城仿佛换上了华丽的妆容。每当重大节日临近,街头悬挂的红灯笼和彩色小旗让人心里暖暖的。漫步其中,一身的疲惫抛却脑后。

不为人知的变化过程

变化正是从这些细节里开始的,并渐渐地扩大到了更多更远的地方。岁月不曾提醒过谁,每一个岚山人已经举目可望:钢铁新城展现的风采里,既有阳刚,也有柔美。

近几年,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浪潮席卷岚山,张欣瑞的家从村里的平房搬进了安置楼。母亲把家里的阳台种上了花草。爸爸和妈妈一直盼望着能有个姑娘早点嫁过来。120平方米的房子里装满了一家人的幸福和期待。

点缀每一条长街的万家灯火里,除了张欣瑞家,还有16700套约251万平方米的安置房里安置的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希望和梦想。人们推开窗能见景,走出门就看花。

“这个城市就好像在一夜之间经脉全通了,设定一个目的地尽管走就行了,只要大致方向对,沿着眼前的任何一条路走,都能到达。”张欣瑞在微信群里跟同学描述。的确,作为一名每天开车行驶在路上的上班族,能让他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就是道路的变化。小到一条100多米长的小巷,大到几公里的长街,紧密相连的路网让岚山这座年轻的城市越来越通透。坐落在道路节点的那些钢铁元素、文化元素以及镶嵌在大红柱子上的发展理念,总让人在有意无意间感受到她的精致。

居民们切实感受到的变化背后,是数字的支撑。

过去的一年,当张欣瑞坐在9楼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敲击键盘时,在方圆不到10公里的范围内,约有55000余棵绿化树种被种下。春末夏初,环卫工人李建国和工友们曾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对全区近1万个污水井、雨水井进行清淤。每天傍晚他看到准时亮起的路灯装点了城市,却不知道曾有2000余只故障灯泡和100余处故障电缆在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被及时更换过。城建工人张伟强曾因抢修路灯而连续工作过近10个小时。夜里,滚烫的钢水从钢厂的炼钢炉里流出,每隔不到10分钟就有一捆钢卷被送出岚山。

8月里,来自河南的建筑工人孙重喜站在23层楼的平台上捆钢筋,偶尔他会俯瞰这座城市。“相比前几年,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楼和树都多了,路也多了。”5年里,他在许多个工地上捆过钢筋,这片土地给了他供应老家的两个孩子上学的资本。尽管是外地人,但是对这座城市作出贡献的他们看到城市一天天变化,心里也是喜悦的。当地人蔡永花曾经跟着修建城区公园,她的分工是种下一棵棵花苗。花苗也被她种到过自家社区旁的公园和绿化带里。她并不知道这一年,岚山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城市供热面积增加了200万平方米。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得悄无声息,却以另一种方式宣告着城市走向现代化的速度。

在农村,巨峰镇的一位老人种植的茶叶随着电商平台上行到大城市。近两三年里,全区1708.15公里幸福公路中的一段穿过了赵传花家的两个苹果园,成吨的苹果就是沿着这条路被运到各地。

护城河唤起了百年追忆

对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奠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内在气质。近几年,岚山区博物馆和文化馆建起后,岚山人的历史追忆被精致地保存起来。

至今,安东卫有600余年历史,护城河也已流淌百年。虽然史书上记载的文人义士的故事仍然脍炙人口,青鸾夺旗定安东的神话依旧笼罩着一代代人。但是安东古卫的历史鳞片已经很难找齐。尽管如此,卫文化和海洋特色的深厚底蕴依然能从一些建筑外形、景观标识、城市雕塑等地方感受到,比如10多处十字路的节点“盆景”和500多个挡车柱。

说起护城河,家住河边的李秀梅老人勾起了一段回忆。她想了想,大约是在自己15岁那年,清澈的河水开始变浑浊。河两岸的住户们把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倒进河里,河道越来越窄,河床越来越高,杂草丛生,鱼虾死尽,护城河成了“臭水沟”。后来的几十年里,一代又一代后人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村里流传的依然还是“爷爷们小时候下河摸鱼”的故事。

约3年前,护城河开始修整。河两岸的居住区全都打通了排污管道,生活污水直接顺着排污管道流走,越流离护城河越远,污染源头被有效转移。从上游到下游约5公里的河道焕然一新,原来的垃圾场和废弃的土地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公园。

万物入画卷,人在画中行。

80多岁的潘宏运老人收起自己的鱼竿,给大家看了今天的渔获之后讲述了家门口这条河的几度变迁。“我在河边生活了一辈子了,小时候经常在这条河里钓鱼,后来河水变臭水,这一臭就是几十年。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它变清,还能在这里钓鱼,我知足了。”如今,护城河重新修建后,河里流淌的是污水处理厂排出来的中水,不仅鱼虾多了,野鸭、白鹭也经常在这里出没。潘宏运老人喜欢钓鱼,只要天不太冷,他就搬了小马扎坐在河边,有时候钓到小鱼他就放生,再钓。儿子不忙的时候也会和老人一块搬了马扎坐在这里钓。“不在乎钓多钓少,就图个乐趣哩!”

新闻推荐

收音机中听往事

○杨平选“你家还有这老古董。”搬家的时候,工人突然惊奇地喊道:“我搬了不知多少家,从来没见过这东西。”他从放杂...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