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作家谢冰莹在西安

陕西工人报 2019-10-15 07:15 大字

抗战时期,香米园德化里38号,曾是《黄河》月刊与新中国文化出版社的驻地。《陕西省志·报刊志》记载:“《黄河》月刊,系纯文艺性杂志,原系谢冰莹于1940年应新中国文化出版社聘来西安创办的文艺刊物。”

《黄河》大型月刊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立足西安,辐射全国,于是《黄河》大型月刊成了西北国统区开辟出的一片文化绿洲,激发了当地军民积极抗战的热情,还为西北文艺事业拓荒,形成了一支优秀的革命文学队伍。

《黄河》月刊16开本,用土纸和白报纸印刷。创刊第一年就印行5000册,第二年就达到12000册,最高时20000册。这在当时的动荡年月可是非常高的发行量了。是主编也是编务的谢冰莹曾感慨地说,在西北办刊确实不易。《黄河》的办刊之路异常艰难,坎坷曲折,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局限。编刊之时,全由谢冰莹一手筹备,在她主持期间也基本靠她一人支撑。由于她20年代创下的名望和广泛的人脉关系,以及她的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召,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围绕在《黄河》周围的作家群。

《黄河》月刊周围的作家群中耳熟能详的名家大腕柳亚子、老舍、丰子恺、孙伏园、梁实秋、碧野、臧克家、姚雪垠、牛汉,以及赵清阁、冯玉祥等,他们都在《黄河》月刊发表过文章。汇聚的这一大批重量级的作家、艺术家、社会贤达、名流,真正让人眼前一亮,可谓一个超豪华阵容。

主编谢冰莹还很注意发现培养文学青年,在刊物上特设“青年园地”和“读者园地”,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她说:“我们可以自慰,同时对得起读者的是培植青年作家,我们尽到了最大的责任。”尤其是《黄河》作家阵容中拥有一批充满青春朝气和创造活力的青年作家,从《黄河》这块文学园地走出而成名。谢冰莹说:“《黄河》月刊不应和一般刊物一样,只登一些小说、戏剧、诗歌之类的作品,而应该特别注重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这也形成了《黄河》的一个显著特色。”

谢冰莹的三哥谢国馨在1940年2月《黄河》创刊号代发刊词中写道:“看吧!奔腾豪放的水势!听吧!汹涌澎湃的涛声!这是黄河在抗敌反攻的时候了!千千万万的战士在黄河两岸冒雪冲锋;千千万万的同胞在黄河流域引吭高唱!……怒吼吧,黄河!战斗吧,黄河!”这发刊词写得磅礴大气,气吞山河,给人一种血脉偾张的冲动!

《黄河》发表了不少抗战救国的作品,例如:文章《敌寇总崩溃前夕的晋南》《裸体杀敌的战士》《在黄河前线》等,戏曲《汉奸的跳舞》《穆兰花》《爆炸》《狂欢之夜》等,诗歌《过太行山》《黄河颂》《北征之曲》《壮烈的五月》《血的季节》《战斗中的太行山》等。

《黄河》月刊设立“日本反战志士文艺专号”,发表揭露日本军阀发动侵华战争罪行的作品,这被称为一件史无前例的创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同凡响的一页。堪称国内首创,世界罕见。表明《黄河》的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意识超前,它应该是谢冰莹先生从人性角度出发,用日本反战志士自省反思这一独特意义之举来审视战争。刊物还设立了纪念七七事变三周年的“七七专号”。

抗战时期,西安虽然诞生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救亡刊物,有些也办出了一定影响,但没有能够影响全国的顶级刊物。而《黄河》的创办,填补了这一空白。

值得大写一笔的就是《黄河》的主编谢冰莹,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最有成就,享有盛名的女作家,还被称为“女兵作家”。她年轻时投笔从戎,1926年,在女校读书的她,义无返顾,毅然投笔从戎,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先后两次征战沙场,在枪林弹雨中经受磨练。一次是作为女兵参加北伐战争;另一次是在抗战爆发后,她曾组织妇女战地服务团,奋不顾身奔赴前线,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参与伤病招待所工作。并被授予少将军衔,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近代“花木兰”。

谢冰莹记录自己1927年5月随叶挺师长率领的讨伐杨森、夏斗寅的革命军西征写下的成名作《从军日记》,作品一经发表,马上在文坛一炮走红,随之蜚声中外。这是她在紧张的行军打仗、宣传救护的间隙,抓住每一点空闲时间,把自己亲历的所见所闻写成日记。而这些记录着血与火的作品,能够及时发表也很传奇。在战争期间,写好的稿子,非常难保存,因为她时刻都存在着生命危险。于是,谢冰莹就将这些日记在行军转战途中,遇到城镇有邮局的地方就立即寄给《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请他代为保存。这位1924年曾和鲁迅一起到过西安的孙伏园先生,被谢冰莹朴实无华、未经雕琢的日记所感动,认为她是从一个女兵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一位新时代女性的思想和感情,她们从被封建锁链捆得紧紧的家庭里冲出,经过艰难痛苦地挣扎、奋斗,和男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投身救国救民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生活里,十分难得。孙先生以《从军日记》为题,将之在武汉的《中央日报》副刊上连载发表。还请来林语堂翻译成英文发表在该报英文版上,紧接着法、俄、日、朝鲜等文的版本相继问世。于是,谢冰莹一举扬名中外。1930年8月,法国《小巴黎人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参加中国革命的一个女孩子》的评论文章,详细介绍了《从军日记》。就连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也向谢冰莹致函,表达了他的敬意和祝贺,赞扬她是“努力奋斗的新女性”,并告诉她“不要悲哀,不要消极,不要失望,人类终究是光明的,我们终会得到自由的”。美国友人史沫特莱亦称谢冰莹是女性的骄傲。

还有,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和《在日本狱中》,反映了她亲历战场硝烟的残酷血腥和陷入日本监狱受尽苦刑的铭心刻骨,都记录得逼真而惊心动魄。其中日记体散文《在日本狱中》,就是1940年她到西安时创作出版的。

在西安的短短四年,她连续在建国书店出版了《抗战文选集》《姊妹》(短篇小说集),还在西安大东书局出版了《写给青年作家的信》等著作,近百万字,成为抗战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谢冰莹抗战时期活跃在西安的日子里,又编又写,在主编《黄河》月刊同时,还与沙雁等人负责编辑一个专为前线士兵阅读的文艺刊物《阵中文艺》。这些都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赏,田汉、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等许多名流纷纷赠诗。田汉写道:“谢家才调信纵横,惯向枪林策杖行。应为江南添壮气,湖南新到女儿兵。”诗作很为传神,为我们勾勒出了谢冰莹的“女兵”特有风貌。

在西安,谢冰莹与毕业于燕京大学的贾伊箴先生结婚。从此两人感情深厚,相依为命,白头偕老。她在《我的战时生活》等文中回忆:“1940年至1943年,我在西安主编《黄河》文艺月刊。那一段生活紧张又令人兴奋,当时虽有路丁小姐帮着初审稿子,但具体的编稿、改稿、解答读者的问题等,还得由我亲自来做,常常把稿子带到厨房去看,一面拉风箱,一面看稿子;或者左手抱着孩子,右手写文章,还要和众多作家联系,为《黄河》组稿。这期间,我自己也编辑出版了《新从军日记》《在火线上》《战士的手》《姊姊》《梅子姑娘》《写给青年作家的信》《抗战文选集》及《在日本狱中》。”

江南才子卢冀野随国民参政会慰宣团到西北劳军,经西安到访《黄河》月刊编辑部,有感于谢冰莹的办刊精神,遂写了一首诗相赠:“长安倦旅雪中行,香米园西遇女兵;号角诗筒同一吼,黄河从此怒涛生。”谢惊叹卢冀野的诗艺水平,把时间(冬日雪)、地点(香米园),和她的名字(女兵)及杂志《黄河》,一齐融在诗中,称此诗是“才子之作”,夸他才情横溢,是倚马可待的人物。

谢冰莹著作量惊人,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八十余种,近四百部、二千多万字,一直写到八十多岁仍舍不得封笔,真正是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谢冰莹和冰心的原名谢婉莹就差一个字,冰心是笔名。又同是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因了两人的名字如此相似,我开始时就误以为她们是亲姊妹。其实这一对文坛“姊妹花”仅仅只见过一面,但一见而成知音,两人一直鱼雁传书,书信不断,甚而谢冰莹称冰心“家姐”,冰心称谢冰莹为“舍妹”。冰心曾说过:“我和谢冰莹不是亲姐妹,而胜似

新闻推荐

2019西安航展10月17日开幕

 本报讯(记者陈超)2019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西安航展)将于10月17日至21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和渭南蒲城内府机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