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耄耋院士陶文铨:再奋斗20年

西安日报 2019-08-20 03:22 大字

陶文铨院士和学生交流。(西安交通大学宣传部供图)

■记者姜泓实习生高子园

近3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荣誉,34项国家发明专利,3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日前发布10位2019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获此殊荣。

潜心钻研开创多个学科第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陶文铨教授,是国际数值传热学专家,也是我国计算传热学学科分支的奠基人之一。

今年80岁的陶文铨,当年是交通大学西迁后首批到西安报到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师从西迁老教授杨世铭攻读传热学。

如何走上计算传热学的求索之路?陶文铨回忆说,1979年8月的一个午后,他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计算方法》;两个星期的时间,陶文铨写下了两本自学笔记。正是这本书,开启了他研究数值计算的大门。1980年到1982年受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热学实验室进修,他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抓住每分每秒,凡是有关数值计算的课程,都去听、都去学。

回国后,陶文铨一直潜心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两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并开创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多个“第一”:1986年,在西安交大主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传热学讲习班,首次将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研究引入国内;1996年,牵头组建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开展复杂热质传递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宏观—介观—微观多尺度计算框架体系,发展了界面耦合的重构算子和耦合理论;发明了高效低阻的强化传热技术,突破了国际上“气体阻力增加必大于传热强化”的传统理念,使我国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陶文铨的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他所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已用于工业实际,对我国气体换热器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陶文铨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换热器,为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辛勤付出53载桃李满天下

“不能耽误学生一堂课!”“要对几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起,这两句话就成为陶文铨工作的座右铭。陶文铨每天都精神饱满,一丝不苟地面对每个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给研究生上课的阶梯教室,是一个能容纳367人的大教室,但是来听他课的学生经常爆满,一座难求;陶文铨就购买了20个小马扎,每次上课前让助教、研究生带上,安排临时座位。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为陶文铨课堂上独有的风景。

在西安交大校园,关于陶文铨上午做完白内障手术、下午就去给学生上课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白内障开刀没有什么事,所以我上午开刀、下午就去上课了,结果几个学生代表把我挡到门口,不让我去,说是已经通知学生解散了,我刚开完刀不能上课。”说起这段往事,陶文铨说学生的关怀让他格外温暖。

从教53载,陶文铨桃李满天下,听过他课程的学生约有12000多人,培养的研究生有140余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国内相关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

退而不休组建创新团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西迁教授先后退休。陶文铨一方面积极努力吸引年轻博士留校任教,同时大力开展强化传热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通过20年的努力,组建起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其中45岁以下成员占比62%,团队中有院士2人。这一团队在强化传热技术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使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进步奖六项二等奖,获得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应用国家创新团队奖,学科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

“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去解决我们国家科技发展中的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方面,更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发挥才智、作出新的贡献。”80岁高龄的陶文铨,笑言自己心态依然年轻。“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争取再健康工作20年。”他说。

新闻推荐

西安“三四五工作法”广泛厚植 “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深入开展

礼让行人已经成为许多司机的习惯。(记者王旭东摄)■首席记者张端实习生郭雅雯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人让车,让出一...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