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七十载 奋斗铸辉煌 西安追赶超越谱华章 千年古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蓬勃发展的西安高新区(资料图片)记者 窦翊明摄中欧班列从西安港出发(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王健 摄蓝天白云下的钟楼 (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王健 摄东方IC供图西安地铁3号线列车行驶在灞河大桥上 (资料图片)记者 张宇明 摄曲江池美景如画(资料图片)记者 窦翊明 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安解放70周年。70年间,西安经济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发展到今天繁荣昌盛、百业俱兴,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城市从满目创伤、封闭落后,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化大都市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了历史性蜕变。社会秩序从矛盾丛生、无序动荡,发展到民心思进、和谐稳定,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人民生活也从物资匮乏、追求温饱,发展到丰衣足食并即将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记者从8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发布会上获悉,如今的千年古都,已经在新时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总体可概括为“7个显著”。
发展动力活力显著聚集
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加快从“跟着走、照着干”向“走在前、领着跑”转变。
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智能终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动力,以高新、经开、航空、航天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增速和活跃度居副省级城市榜首,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跃进全国前十,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15家、中国500强企业293家、民营500强企业220家。
新经济蓬勃兴起,互联网前10强有9家落户西安,盒马鲜生等“新零售”竞相布局。
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跳出城墙思维”聚合裂变,“求实务实、开明开放、包容宽容、创业创优”成为城市新标签。
“车让人”等“西安现象”传递新风尚,“西安年·最中国”等城市IP释放新魅力。
被评为“全国十大正能量城市”,入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40个城市。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858倍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834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1.89亿元)增长了858倍;人均GDP85114元,比1949年(83元)增长了10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72亿元,比1950年(1.51亿元)增长了3085倍;地方财政收入684.7亿元,比1950年(1533万元)增长了4465倍。
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874.36亿元,比1949年(0.34亿元)增长了5512倍。
非公经济从无到有,2018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4459.64亿元,是2000年的20.9倍,占GDP比重达到53.4%。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由“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城市”变为“面向‘一带一路’开放的前沿城市”
历史早已证明,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有一个大“朋友圈”。如今的西安,以“五通”倡议为引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了由“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城市”向“面向‘一带一路’开放的前沿城市”的华丽转身。
建成国内最大且具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陆地港口——西安港,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高水平、常态化运营。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七,并获批第五航权,成为西北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
自贸区西安片区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24小时通关便利化。
西安领事馆区加快建设,已有泰国、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4个国家设立总领事馆,法国、德国、西班牙等26个国家设立签证中心。
西安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与29个国家的34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36个国家的67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在四大洲18个国家设立了21个西安海外侨务工作联络点。
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303.8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3.54亿美元,分别是1987年的367倍和114倍。
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世界文化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陕鼓、陕汽、西电、爱菊、隆基股份、华山国际等一批“走出去”企业海外知名度日益提升。
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承担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和示范任务
西安是从国家层面确定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
国家明确提出要“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将西安确定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在西安探索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
西安还承担着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下一代互联网、临空经济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示范任务,在诸多领域具有先行先试优势。
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高了西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使西安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显著彰显
拥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
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57年的175倍
近年来,西安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等资源禀赋,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实施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皇城复兴计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全力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世界旅游时尚之都。
现已拥有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
推出了大型山水实景剧《长恨歌》、唐鼓乐、电视剧《大秦帝国》《白鹿原》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叫响了“千年古都·魅力西安”的文化旅游品牌。
201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74%。
城乡环境面貌显著变化
城市建成区面积从解放之初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683平方公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破解民生“九难”,居民消费实现从“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需求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层次消费转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729元和13286元,分别是1957年(城镇221元,农村77.51元)的175倍和171倍。
全社会从业人员达621.2万人,是1949年的7.1倍,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4.3%以下。高等院校从1949年的2所增加到2018年的81所,普通中学达456所,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0.68年(2015年数据),比2000年(9.23年)增加1.45年。
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6645家、床位数7.77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151倍和101倍。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8%、9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合率达到99.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市民人均期望寿命80.16岁,比1985年(73.46岁)增加6.7岁。
历经多轮扶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入选“2018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
现在的西安城,城市建成区面积从解放之初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683平方公里(2017年数据),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50.0%升至2018年的74.01%。
全市公路里程超过1.45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572公里。
在西部地区率先进入“地铁时代”。
实施“八水绕长安”、黑河引水和十大水源地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西安的“水荒”问题。
实现手机扫码乘地铁、坐公交、办证照、交费用。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5平方米。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99%的行政村生活垃圾、45%的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无害化户厕比率达到62%。
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本版稿件由首席记者梁璠采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晓云实习生宋翊宁)在七夕节前一天,未央区法院特别召开了一场题为“其实,爱一直都在”的家事诊疗会。在家事...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