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 就是与时间赛跑 记者体验儿科医生的“十二时辰”
深夜手术本报记者 葛兰摄急诊抢救室里医生向家属叮嘱治疗事宜急诊手术室里紧张工作的氛围深夜西安市儿童医院急诊大楼外患者来往不断抽血窗口排队你对夏夜的印象是什么?
是家中吹着空调的凉爽惬意,还是电视机前的温馨时刻;是烧烤摊前的大快朵颐,还是公园里的消暑散步?
对于医院里的医生们,伴随着夏夜的依旧是紧张的神经和不停歇的手术治疗。
暑假,校园、幼儿园安静了,“叽喳的小鸟”们留守家中,各种烦恼和意外也随之而来。有摔伤的、有烫伤的、有淘气惹麻烦的,还有头疼脑热的……
儿科医生们的一个班究竟有多忙?夏夜里守候在急诊室里的那些“白大褂”都在做些啥?记者通过“十二时辰”,还原他们在急救时,是如何与时间赛跑的。
“大夜”换班前的急情
亥时(21:00—23:00)
7月27日22时,星期六,夜已深。
可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西楼的急诊中心大楼里“黑白不分”,医生和护士们紧绷的神经丝毫不敢松懈,一个重要的换班环节正在进行。
“快来人,救救我的孩子!”一声嘶喊,在医院大厅里炸开了锅。紧急送来的孩子,是名早产儿,已经7个月了,体重只有3.5公斤。晚上准备睡觉时,母亲给宝宝喂奶发生呛奶,造成宝宝呼吸困难,出现窒息症状。
有着20年儿童诊治经验的急诊科医生蹇强,发现送来的孩子有严重的双肺肺炎、缺氧,还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症状,病情危重。他和交接班的同事一起配合救治这个病患时,已经是22时30分。
此时,他口袋里的电话突然响起,但他顾不上掏出电话,伴随着逐渐消失的铃声,终于在各个病床前完成了交接班。
肩并肩扛起漫漫长夜
子时(23:00—1:00)
不时出现的救护车和慌慌张张抱孩子闯入抢救室的家长,让急诊抢救室里格外“热闹”。孩子的哭声、家长的急切声、医护人员的安慰声此起彼伏。
34岁的邹宗毅,8年儿科经历,5年来一直坚守急诊岗位。这个晚上,又是他当班。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端着一个大茶缸,放在了急诊办公桌的下面。
在他的记忆中,盛夏季节不算是忙碌节点。“其实冬天急诊抢救室里经常是饱和状态,在这个房间里走动,甚至都要拨开陪护的家属才能通过。”邹宗毅一边和记者聊着,一边整理着手中的病历。
时钟悄悄指向24时。
值班已经俩小时,邹宗毅没有放松过一刻,放在办公桌下的茶缸子,也没工夫端起来过。
记者站在急诊室一角观察,解答家属提问、记下哪位病人什么时间段打了什么针,什么时候该到哪个病床前查看病情。手头上的工作让他难得能喘口粗气。
零点30分,3位老人和120医护人员抱着一个孩子闯进急诊室。
孩子4岁9个月大,一小时前,吃了一块“豆腐干”,躺在床上和姥姥说笑玩耍时被呛到,出现呼吸费力、面色欠红症状,在120送医途中进行了吸氧。孩子的爷爷告诉记者,娃的父母都不在家,担心孩子出啥意外,赶紧打了120送医院。
“这是典型的呼吸道异物,呼吸道异物越靠近远端,危险性越小。如果阻塞在主气管部位,很容易窒息。儿童呼吸道异物,易致窒息,如果不能正常呼吸,很容易导致死亡。”邹宗毅嘴上向记者解答病因,手上熟练地安排着手术事项。孩子立即被推到急诊手术室,经过全麻后,被医生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取出了异物。
抽血化验处排起长队
丑时(1:00—3:00)
急诊大厅里,候诊的长椅上,或坐或躺着一些从外地赶来带孩子就医的家长,不少挂号后等待就医的家长,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在打盹。急诊观察区里,打着点滴的孩子也昏昏欲睡,几名护士忙前忙后更换液体。
抽血化验处的小窗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面对化验室医生举起的针头,一个孩子哭闹着反抗。取药处的药房里,穿着白大褂的药剂师一手拿着黄色的药单,一手拿着刚刚从药品架上取下的药校对着名称。
此时,古城西安早已进入“休息”状态,而急诊室则迎来了后半夜最忙碌的时刻。
“说不累、不瞌睡那是假的,但是你的岗位在这里,你的职责让你只有坚守,每当你拼尽全力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一个个鲜活生命,再累也都值了”。普外一科值班医生张生说。
从业8年来,张生说这3个月轮到他上总住院医师岗。3个月里,每天都是夜班,一周只有一晚能回家睡个踏实觉。短短20分钟,他处理了2例肠套叠病人,其中一名是2岁6个月的孩子,另一名是7岁。
“肠套叠,多见于4个月到2岁的孩子,因为呼吸道感染、腹泻、添加辅食等,造成肠道刺激后诱发。”张生介绍,出现肠套叠的孩子会阵发性腹痛、呕吐,严重者会有便血症状。说着,张生又钻进了急诊室。
吃不上饭已经成了惯例
寅时(3:00-5:00)
“时间就是生命,”每处理一起突发病情,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在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部5层,孩子家长在手术单上龙飞凤舞签上名字后,不约而同地保持着沉默。记者推开手术室的大门,看到一张有十个平方大的餐桌上,还摆放着几份食堂送来的“误餐饭”,几个水杯敞着盖子。深夜抢救,为了赶时间,他们不得不推迟甚至放弃吃饭,“这已经是惯例,每一个值夜班的医生都已经习惯了。”
沿着更衣室的走廊,来到位于4层的手术室,房间里灯火通明。记者换好无菌服,走入一间手术室,看到麻醉医师、护士们正在为急诊手术做着准备。家长签字后,被推进来的这名小患者只有6个半月大,中午从家里的床上不慎坠落,造成头部受伤,头颅CT显示颅内大量出血,5个小时前刚从铜川紧急送来。
抢救前,孩子已经昏迷,头上有明显的大血包,瞳孔有些散大。摆好体位、开放静脉、气管插管、给药、监测各项生命指标……手术护士倪娜埋头准备着手术器械,清点所需的物品,生怕有一丝疏忽。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白天值班,晚上继续处理急诊患者,紧张的节奏让这个夜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当说到夜班急诊手术话题时,围着手术台的5名医生不苟言笑地说:“病人要紧,病人要紧。”
他们明白,只有认真地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
分秒必争是急救室的常态
卯时(5:00-7:00)
脱下无菌服,返回急诊抢救室,邹宗毅放在桌子下面的茶缸还有多半缸水。一名3岁的小孩趴在父亲的怀里尖叫“我不打针”,孩子的父亲说“都是你太调皮,都是因为你不听话才来医院的吧。”一旁孩子6岁的哥哥说:“都怪你自己,要拿玻璃杯砸我,没想到把自己的手划破了吧!”
邹宗毅告诉记者,盛夏的夜晚,收治的儿童患者有车祸、坠楼、摔伤、动物抓伤、咬伤、烫伤、烧伤、阑尾炎、肠梗阻、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胃肠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病患类型涉及各个科室,需要夜班会诊的频率也不低。
阳光从急诊大门进来,在最后几级台阶形成鲜明的光暗对比。从“鬼门关”将孩子拽回来的白衣天使们仍分秒必争,这是急诊抢救室的常态。记者坐在候诊大厅的椅子上,看着来往的家长,也不由得连连打哈欠了,而上大夜的医生和护士,仍未停歇。
“我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
辰时(7:00-9:00)
急诊室不停歇的日日夜夜,坚守在急救一线的医生们,都有着各种委屈和酸甜苦辣,还不时会遇到患病的孩子家长由于不理解发脾气,甚至破口大骂的情况。
“其实我们能理解这些家长们,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希望,大家能深夜心急火燎带孩子来医院,肯定是希望我们手到病除,尽早化解孩子的病痛。但是医生是人不是神,治疗也需要一个过程,比起家长的心急,我们的心里也肯定希望孩子们都尽快好起来。”一位站在急诊分诊台前的护士说,挨骂或是数落是几乎所有急诊医生护士都经历过的,“开始觉得很委屈,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多解释、多安慰,大家也都会理解,会听进去的。”
门诊外科医生高璐说,做一名优秀的急诊医生,一方面要能承载生命之重的勇气,另一方便更要有呵护心灵的温度。“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也有孩子,也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将心比心,我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
早晨8点,太阳照常升起,又是一个艳阳天。
据统计,这个急诊夜班,共收治病人429人,危重17人、抢救8人、急诊手术15台。文/图本报记者葛兰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彭宏实习生胡珈瑞)7月10日,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出征内蒙古仪式在西...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