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看门道 唐长安城人爱用什么碗?

西安晚报 2019-07-21 03:46 大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唐邢窑普通白瓷碗品质较高的唐代黑瓷碗唐秘色瓷碗

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片中一些还原度极高的道具也引起了文物爱好者的关注。比如主角张小敬吃水盆羊肉时手里端着的青瓷大碗,以及何执正喝茶时用的秘色釉盏等,这些细节颇让人玩味。历史上,唐长安城人使用的碗形器皿蔚为大观,不论华丽、清雅还是朴素,它们无不体现着唐代海纳百川的盛世气象。

富丽堂皇的金银碗

唐长安城的坊市中暗藏着不少身怀绝技的高手,其中还包括一些“金手指”,他们精于锤揲、錾刻金银器,高超的技艺为其赢得了王宫贵胄与富商豪贾的青睐。考古中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以碗形实用器居多,这些金银碗通常饰以极为繁复、华丽的动植物图案,构图大胆写意,刻画节奏明快,观者无不赞叹。

唐代金银碗以鸳鸯莲瓣纹金碗最负盛名,此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此处原属唐长安城兴化坊。金碗共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侈口,弧腹,圆底,喇叭形圈足,造型、纹饰均相同。碗为纯金质,锤揲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地饰鱼子纹。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基本相同。以唐鸳鸯莲瓣纹金碗的富丽程度推测,其很可能是唐代皇室专用酒具,价值不可估量。

与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只鎏金双狮纹莲瓣银碗,其高3.7厘米,口径12.6厘米,重201克。银碗口沿下内束,折成略有弧状的斜壁。碗圆底,外腹壁捶出十朵如意云头,器底焊接附加鎏金圆饰片,圆片内以鱼子纹为地,中心模冲出两只相对的瑞狮,双口衔折纸,脚下亦装饰一株折枝花,边缘为一圈绳索纹,绳索纹外加饰一周向内翻卷的波浪纹,纹饰均鎏金。据考证,该碗的装饰纹样来自波斯萨珊王朝,虽然该王朝在唐初被阿拉伯帝国所灭,但其艺术生命在唐长安城中延续了下来。

千峰夺翠的青瓷碗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描写越窑青瓷的名句。越窑位于唐代越州即今浙江慈溪境内,其所产青瓷能反映唐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准。越窑青瓷形色温文尔雅,有“轻施薄冰盛绿云”的美誉,因而在京城文人间广受欢迎,在官员中更是受宠。

碗是唐代越窑青瓷非常重要的器形,碗口形状可分为荷叶、海棠和葵瓣形等,碗底则多见玉璧底、玉环底和圈足等形制。唐代青瓷碗一般通体施釉,包括足内外均施釉,釉层较厚,釉面匀净,一般无流釉现象,碗足上常留有数个泥点垫烧痕迹。考古中,唐长安城坊市遗址多有青瓷碗残器出土,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位置原属唐长安城太平坊,此处曾出土过底部为玉环形的唐代青瓷碗标本,据其使用痕迹看,应为茶具。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极为推崇青瓷茶碗,认为“类玉”“似冰”的越窑青瓷碗与绿色茶汤相得益彰,故能达到“益茶”的功效。

唐代青瓷中的上品被称为“秘色瓷”,它曾被作为吴越珍宝进贡长安,秘藏于宫廷内府。唐咸通年间,唐懿宗钦赐一批秘色瓷给皇家寺院法门寺,以供奉佛指舍利之用。1987年宝鸡扶风法门寺地宫曾出土秘色瓷碗,其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敞口,折沿,收腹,平底,底部留垫烧痕,口沿有一处磕缺。此碗造型简洁,通体素面无纹,釉质匀净,肥润晶莹,深沉雅致。瓷碗外壁还黏贴着出土时的包装残纸,尚存唐代侍女形象。

历史上,仅越窑所产青瓷碗远不能满足千里之外唐长安城的日常需求,所以今铜川一带于唐初始创的窑场便加大青瓷产量以供京城。唐时这些窑场所产青瓷碗造型以厚壁为主,釉色不够精细,多呈青褐色或者青黄色,无光泽、透明感差,少有装饰。此类产品虽粗糙,但大量生产之下工艺推陈出新,为五代黄堡窑及宋金时期耀州窑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冰清玉洁的白瓷碗

唐诗中常出现“玉碗”,如李白就在其名作《客中行》里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据考证,诗中“玉碗”很可能指的是邢窑的白瓷碗。

邢窑为我国北方白瓷名窑,位于今河北邢台境内,其创烧于北朝,盛于唐。邢窑白瓷釉色洁白如玉,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如磬,为唐代瓷器的杰出代表。

邢窑瓷器与唐长安城缘分不浅,据考古发掘显示,邢窑中的上品细白瓷多出土于西安,其中又以白瓷碗最为多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唐大明宫遗址、西明寺遗址及青龙寺遗址出土过大量唐邢窑细白瓷碗,其底部还常见“盈”字款或“翰林”款。学界一般认为,这些碗上的“盈”字意指唐代皇帝的私人宝库——“大盈库”(另一说认为“盈”是“盌(碗)”字的变体)。

虽说邢窑的细白瓷碗被当作宝物封存在皇家库房,但在唐长安城的坊市间,邢窑的粗白瓷碗和普通白瓷碗却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正如同现代白瓷多用于餐具,唐代白瓷碗在饮食方面的功能较青瓷碗更加丰富。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就曾出土过大量厚胎白釉低圈足碗残片,据其使用痕迹来看,这些碗应为食器。

盛唐时期,唐长安城对白瓷碗的需求不亚于青瓷碗,而邢窑白瓷碗产量毕竟有限,于是离长安城更近的巩县窑便加大白瓷碗产出,随之迅速崛起。巩县窑址位于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其在唐代所生产的白瓷碗胎质细腻、洁白莹润,可媲美邢窑白瓷碗,其标本在西安市内广有出土,且较青瓷碗更多,从中可以看出唐长安城人对于白瓷的喜爱。

浑厚大气的黑瓷碗

近年来西安市井间兴起一种“摔碗酒”,其所使用的酒碗是一种黑白相间的粗瓷碗,由于这种碗成本很低,所以参与者摔的时候也不觉得心疼。然而就是这样看似普通的酒碗,其历史却可以追溯至唐代。

据了解,考古工作者经常在唐长安城坊市遗址中发现唐代黑瓷碗的残器,这些碗的装饰多为敞口,黑白相间,碗底、口沿、底足常施白釉或不施釉,器壁施黑釉,外观与现在的酒碗很相似,大小则更像吃甑糕用的小碗。这些黑釉瓷碗的胎质多非常粗松,由于制作者充分发挥了黑白釉对胎体表面的掩饰作用,所以看起来还是比较洁净的。这种黑瓷碗在唐长安城内出土量很大,其功能与现代的黑瓷碗几无差异,为一般市民日常所用;从制作工艺上看,其对原料的要求也没有青瓷、白瓷那么严格,有的更接近于陶器。

唐长安城的黑瓷碗虽然不那么讲究,但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它们胎体较厚,坚固耐用,造型粗犷,在敦实中突显出刚阳之美。这些黑瓷碗造型简练,朴实无华,黑釉凝厚,釉光温润含蓄,庄重典雅,体现出唐时普通劳动者的审美。唐代全国各大窑口皆生产黑瓷碗,就工艺来说还是以邢窑的黑瓷碗水准最高。

唐朝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进步,促使方便实用的碗形器皿在全社会得到普及,直到今日,我们依然使用着形形色色的碗,而端起碗来吃饭也成了中华饮食的一大特色。(宗合)

新闻推荐

国学堂 “蛛丝马迹”说灶马

“蛛丝马迹”这个成语,人们往往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蜘蛛结网、马儿奔跑留下的痕迹。甚至连有的辞书上也解释为,“蛛、马...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