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建设健康西安

西安日报 2019-05-20 10:18 大字

科技已经成为推动西安发展的重要优势和动力。图为高新区。 (记者 王旭东 摄)硬科技之都让世界瞩目。 (记者 雷伟东 摄)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 (记者 冯炜 摄)西安市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首席记者 李明 摄)医务人员入户为贫困户义诊。(首席记者 李明 摄)

七十年,历史的长河潺潺不息,在中华文明的中心城市——西安这片沃土上,科学技术、医卫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天的西安活力十足、魅力四射,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商贸、教育中心,处于追赶超越中的西安,凭借人文之厚、科教之强、地缘之便、山水之美等独特的优势,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科技重回“历史荣耀”

“硬科技”推动释放创新活力

■首席记者杨斌鹄

西安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之一。解放70年后的今天,西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科技已经成为推动西安发展的重要优势和动力,西安这座古城,在科技领域正在找回自己曾经的“历史荣耀”!。

建国初期国家布局

奠定西安科技之城基础

西安科联1953年7月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标志着西安科技工作全面启动,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相继成立。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西安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这些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不仅奠定了西安的工业基础,而且推动了西安科技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根据中央部署,一批高校西迁到西安,组建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或其前身,增强了西安的科教力量,为西安科技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安被列为“三线”战略后方工业建设重点城市。国家部委和中国科学院因此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科技机构建在或迁入西安,极大地增强了西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力量。此后短短几年内,西安地区的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制成功多用途遥控飞机、航空机关炮、12管式107毫米火箭炮、精密跟踪炮瞄雷达等一系列尖端产品。改装的飞机携带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文革期间,西安科技事业虽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摧残,但仍然取得了一些难得的科技成果。突出表现在工业科技方面,建成中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标志着国家超高压、大容量、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重大突破。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格外显著,研制成功运七型飞机、涡喷飞机发动机、空—空导弹制导系统和中远程导航系统、多普勒雷达、测量引导雷达、卫星跟踪仪以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火箭发动机、制导计算机和星载仪器等;成功地发射了三组探空火箭,圆满地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跟踪测量和初轨精轨的计算任务。此外,全国装药量最大的长安县石砭峪水库定向爆破获得成功。陕西天文台的短波授时台开始播发标准时间和频率信号,成为中国授时中心。亚硒酸钠防治克山病的疗效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肯定。

新时期聚力打造丝路科创中心

以及全球硬科技之都

2018年2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不仅明确了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而且提出要把西安打造成丝路科创中心,要求西安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是因为西安是国防军工名城、科教名城。如今,西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军事院校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3家、两院院士62位,科研院所95家,被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和“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西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实力仅次于北京,军工单位44家,其投资控股和管理的单位207户;聚集了国内航天、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2017年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2015年9月,西安获批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有着丰富科技资源的西安,近年来把创业创新作为决胜未来的第一优势、换道超车的最大机遇,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正在把西安打造成海内外科技人才、年轻人向往的创业热土。

作为全国科教和军工资源的聚集地,西安提出了“硬科技”的发展理念,并总结出了以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等八大领域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集群,其目的就是要高扬硬科技大旗,走出一条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发展西安的创新发展之路。2017和2018两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的成功举办,打响了西安的硬科技品牌,“硬科技之都”形象深入人心。目前,西安市正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安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00多家,并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300多家,西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卫生事业发展波澜壮阔

成立“医联体”形成15分钟“就医圈”

■记者廉晶70年弹指一挥间,西安市一直在探索“看病难”“看病贵”的破题之法,从仅有12个市属医院到医疗网点全覆盖,形成15分钟“就医圈”;从公立医院改革到成立“医联体”,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从探索合作医疗试点到贫困人口一站式报销……

从排队看病到上门服务

百姓就医的脚步越来越近

记者日前走进东桃园社区,设备齐全的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工作室映入眼帘。据了解,在西安市几乎每个社区内,都设有这样一个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们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对于有需要的居民,还会上门进行服务。

1978年之前,西安仅有12家市属医院,规模小,设施落后,编制床位4050张,且基本集中在市区。随着院长(站长、所长)负责制的推行,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建设步入快车道,民营、社会力量办医蓬勃开展。截至2018年底,西安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638个(不含军队医院),医院343个,床位68981张,每千人拥有医师3.38人、护士4.64人。

1998年底,西安市开始在城区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16年,全市在社区陆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家庭和个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18年底,全市组建签约服务团队1291个、家庭医生工作室3118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154万人,签约率65.35%。西安市居民基本实现了小病足不出户、看大病到医院不超过15分钟。

基层“短板”不断拉长

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服务

今年74岁的周阿姨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乘车前往交大一附院做相关检查。“挂号、排队、就诊、取药,每次跑一趟医院回来,累得两天才能缓过来。”听说家门口的西安工会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医联体协作医院”的消息,老人非常高兴。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安市各公立医院就开始积极探索医疗体制改革新路子。成立医联体、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改革路上,西安始终在探索惠民的“最佳模式”。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西安市共计建成医联体45个,服务近千万市民,并向甘、宁、青、蒙等周围省份辐射。雁塔区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组建的技术指导型医联体,将雁塔区内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整合;莲湖区和西电集团医院组建的全面托管型医联体,探索“医院+社区”模式……这些医联体的组建,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除了统筹医疗资源,2015年起,西安市在城六区全面推行“医联体+全科医师团队”模式,在内部开展双向转诊。所谓双向转诊制度,简言之,就是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无法确诊及危重的病人,经绿色通道可直接转入相应的医联体医院,及时得到救治,病情稳定转入恢复期的患者返回社区进行后续治疗,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仅2018年,西安市各医联体累计下派专家1.73万人,双向转诊19万余人。

医保制度从无到有

破解看病贵难题

70年来,西安不断寻找“看病贵”的破题出路,医保实现了从零到全民覆盖的巨大突破,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政府保障等“四重保障”让贫困人口远离“因病致贫”;全市彻底告别“以药补医”,实行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零差率销售,部分常用药品降价销售。群众吃得起药、看得起病,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

据了解,西安市农村合作医疗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合作医疗制多以大队为统筹单位,每人每年交1至5元不等。如今,截至2018年底,全市参合人数438.06万人,参合率为99.44%,筹资标准690元/人,其中财政补助500元,个人缴纳190元。报销实行按户封顶、全家通用、取整兑付。报销封顶线从启动之初的每人每年不足1万元提高到25万元。

目前,全市所有政府办公立医院,彻底告别了“以药补医”,实行药品零差率(中药饮片除外)销售,药品零差率销售惠民6.88亿元。2018年11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西安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的7个副省级城市之一。自今年3月25日起,西安市民在全市各试点公立医疗机构用上了质优价廉的“4+7”中选药品。

如今,市卫健委健康机关、军营、社区、村庄、学校、医院、企业、家庭等八大细胞建设正在持续推进。《“健康西安2030”行动规划》提出,市民人均期望寿命将从2015年的78.53岁,提升到2020年的79.88岁、2030年的81.88岁。今天,一个健康的西安正在形成。

新闻推荐

让每一位学子梦想成真 西安华乐学校特色办学侧记

学生家长感恩学校骊山脚下,有一所26年办学历史,集小学、中学为一体的现代化民办寄宿制学校——西安临潼华乐学校。26年...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