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十六年 雕刻上百万刀 砖雕“大明宫”气势恢弘
王泰来的砖雕“大明宫”创作中的王泰来
“大国工匠”王泰来:用“专心”诠释“匠心”
“匠”为人技,“心”为情为念。50多个春秋,刀作笔、砖为纸,在楼阁亭台中用心“雕文化”“刻人生”。民间艺人王泰来的砖雕人生,走得坚定而有力,也很能诠释“匠心”一词。
5月14日,记者一行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采访了这位70多岁的砖雕“大国工匠”。西安是个有着秦砖汉瓦的城市,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王泰来说,自己始终对秦砖汉瓦怀着一种敬畏之情,“也是借这些砖雕作品,表达我对西安传统文化的热爱。”
雕刻人生从西安古迹开始
王泰来打小就生活在西安。古老的城墙、错落的庙宇是他孩童时代常去的地方。“小时候就爱这些。那时候市内老建筑特别多,殿堂庙宇的雕刻图案都很漂亮。看得多了,我就想自己试着做做。”
于是,王泰来便从雕刻一些小物件开始练手,假山盆景、园林摆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泰来从碑林博物馆的《唐兴庆宫图》古碑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用砖雕把兴庆宫制作成微缩景观。
“雕刻是门杂学,它糅合了建筑学、绘画技术等艺术门类。所以开始做亭台楼阁以后,我不仅要买书,还要买工具。”王泰来说,最初的刻刀难买,他便自己做,而切割多是用锯齿。一盒锯齿一百根,那时王泰来一个月要用五六盒,“这些可花了我不少钱。”
在此之前,王泰来曾采用过秦砖和唐瓦作为材料,但由于秦砖唐瓦过于坚硬,而且数量也不足以达到群雕需求,所以便将选材转移到普通建筑用的红砖上。“那时候工资低,砖头都是在外跑车时拣来的,有时候也用东西和农民换。”王泰来说,那个年代打火机都用汽油,一小瓶汽油就可以换农民一堆砖。但这些砖的质量很多时候无法把控,经常是一件作品刻到中途,发现砖头中间是炉渣。
全国砖雕七大门派中并无长安。没有师承,全靠自学。王泰来说,“开始一门心思钻研雕刻后,我就没啥娱乐活动了,就连过年期间我也放不下手中的雕刻。”
王泰来大半辈子的雕刻之路,经历了用瓦片雕小桥流水,用石头雕印钮,用红砖雕大型宫殿群,再将砖雕小件与印章融为一体四个阶段。其砖雕“大明宫”更是以气势恢弘、精细入微轰动雕塑界。
十六载雕刻了上百万刀
“当时我也没想到,这件作品一做就是16年,足足雕刻了上百万刀。”5月14日,王泰来站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展厅,向记者介绍陈列在展馆的砖雕“大明宫”。放眼望去,11个城门、4个角楼、4座朝堂、38座大殿,亭台楼阁精细入微、栩栩如生。一刀一划间,是王泰来洒下的汗水和逝去的青春。
当年,王泰来家住大明宫棚户区,大明宫遗址那时还一片荒凉。他在查阅古籍资料过程中,逐渐对唐大明宫的布局及建筑风格有了深入了解,于是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已经消失的唐大明宫的遗址,通过砖雕的方式重现。
1977年,36岁的王泰来开始雕刻大明宫。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大明宫当年的恢弘风貌,他查阅了大量的唐代历史资料以及有关建筑的各类图文资料,请教了许多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在工艺上,他借鉴镂雕、透雕等技法,还将建筑上的榫卯结构取代传统的砖雕拼接手法,从而使得砖雕作品的规模不再受砖体大小制约,可以完成大规模的制作。
1993年,王泰来按照300∶1的比例,用砖雕全面复原了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唐大明宫,全景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大明宫的恢弘场面。约27平方米的平台上,丹凤门、含元殿、麟德殿、蓬莱殿、十翠殿、宣政殿、三清殿等等,均按历史原貌位列其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含元殿巍峨耸立,左右两翼复道行空,与配殿相联;麟德殿,檐牙高啄;蓬莱阁,廊腰缦回,曲折婉转。
王泰来并不富裕,潜心砖雕多年,家中40多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让砖雕“大明宫”始终无法找到一个久居之地。2004年前后,在市群艺馆工作的王智在做西安民间文化遗产调查时,听说了砖雕“大明宫”,便主动到王泰来家拜访。
据介绍,2006年全国非遗保护大幕拉开,那一年“盛典西安”活动在大明宫遗址举行。借此契机,市群艺馆有了要将民间文化遗产向公众展示的想法。当年为了展示砖雕“大明宫”,特意将3楼腾出来做了一个陈列室。如今位于文艺路北口的市群艺馆,7到9层是西安市非遗博物馆的所在地,其成立标志着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砖雕“大明宫”,无论从规模还是工艺上,在国内都属罕见。2016年在苏州举行的首届全国砖雕艺术创作与设计大赛上,王泰来作为特邀大师出席,并被授予“荣誉砖雕大国工匠”称号。
用砖雕作品诉从前道未来
砖的雕刻历史悠久。而陕西砖雕以“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中心,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区域优势,再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独特风貌。时至今日,陕西砖雕以亘古不变的优雅和跨时代穿越的姿态,重现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微缩景观、宝鸡石鼓寺广场、丹凤门广场等。
王泰来是西安砖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与传统砖雕不同,虽然还以砖为材料,但砖雕艺术品不再是作为建筑构件之用,而是作为独立艺术品用来观赏收藏。“我重现了很多古建筑亭台楼榭,也整理雕刻过陕西八大怪之‘房子半边盖’,为的是让年轻人了解陕西特有的民俗文化。”王泰来说他的作品不只有心血,还有故事,有从前和当下。
尖顶阁楼,飞檐斗拱,柱上架梁,梁、枋、柱、檩,脉络清晰,堆叠数层,中间以小桥相连。王泰来耗时10年之久雕刻的“海市蜃楼”,令人叹为观止。总高度和宽度均接近50厘米,拆开后是48件小印钮,组装起来则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古典“阁楼”。每层楼阁都是印,底部奇妙地套在下一层楼阁里,既结实牢固,又可以在底部刻字。楼阁上仅有几毫米大小的尖顶,也是1个藏花印,精致程度和绝妙构思令人赞叹。
王泰来告诉记者,砖雕既是艰苦的体力劳动,又需要具备绘画、书法等美术基础和雕刻技巧,现在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学习的很少。“我也是出于后继无人的考虑,编写出版了一本《王泰来雕刻集》,希望能对爱好和关心雕刻技艺的后人有些许帮助。”王泰来说,他马上八十岁了,但还有很多好想法和好作品等着去完成,他不知道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多久,“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把雕刻做下去。”王泰来说。
文/记者程慧王江黎
图/记者翟晓雪
非遗挖掘者说传承
“16年雕刻一件作品
体现了工匠精神”
王泰来用他的一生探索砖雕技艺,身上所表现出的匠人匠心,让人感动。他与老伴住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而“大明宫”这件作品铺开就需20多平方米,如果没有毅力、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他用16年雕刻一件作品,体现了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西安老百姓对于本土文化遗产的热爱。
——王智(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新闻推荐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老师展示数学常态课记者马相摄本报讯(记者马相)5月14日,全市小学数学第二十三次联合教育活动走...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