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张伟厚和他的精雕技艺
在西安市灞桥区的工作室中,张伟厚正在进行精雕创作。本报记者仵永杰摄
本报记者仵永杰
每天中午到次日东方露白,张伟厚都在伏案创作。多年来,他以刻刀为“笔”,在竹子、葫芦、紫砂上描绘出别样的山水图画。
3月20日,在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工作室里,张伟厚向记者谈起了精雕技艺。他说:“微雕技艺是以‘微’见长,而精雕技艺要求精致,细节必须非常生动。”
张伟厚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书画及精雕技艺。30多年来,他在坚持书画创作的同时,不断在竹子、葫芦、紫砂等材质上研习精雕创作,尤其擅长葫芦精雕。
一个葫芦经过晾晒、存放等处理流程后,才能“来到”张伟厚手中。这时,一幅幅主题画面就会浮现在张伟厚的脑海里,依据葫芦的大小、形状,他会选择最合适的画面,然后用刻刀呈现在葫芦上。完成一个刻有5000多字的精雕葫芦作品,张伟厚需要一年多时间。
在葫芦上进行精雕,难点是如何在球体上进行几何体的创作。张伟厚解释说:“在球体上进行精雕时,我不能使用放大镜,只能凭经验和感觉下刀。同时,葫芦这种特殊材质对刻刀把控的要求也很高。”
张伟厚经常去碑林、小雁塔、城墙等历史古迹游览,他被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也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张伟厚说:“在学习古人的碑刻、建筑技法时,我也被其认真做事的匠心深深感动。”
张伟厚也坚守着这份匠心。在克服生活清贫等困难之后,他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坚持不懈地进行精雕创作。他说:“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信念,然后坚持并践行信念。在精雕创作的路上,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做好这一件事。”
“佝偻承蜩”的故事给张伟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背出了这则故事:“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即使天地广阔,但捕蝉人的眼里只有蝉翼,因此,他怎么会捕不到蝉?张伟厚就像这个捕蝉人一样,心无旁骛地进行精雕创作。凭借“守志不分”的精神,捕蝉人“何为而不得”;依照“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张伟厚以精雕创作摘得多项工艺美术大奖。
新闻推荐
人社信息化系统升级 将停网3天 全市人社系统窗口柜台照常接收业务办理资料
华商报讯(记者肖琳)华商报记者获悉,3月29日21:00-4月1日24:00,西安市人社信息化系统将进行数据和应用系统升级切换维护。在此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