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徒步“蜗行”青藏高原 寻访玩家

烟台晚报 2019-02-16 09:25 大字

主持人:YMG记者刘军摄影报道

热线电话:18663826878

红火的除夕,团圆的盛宴,是很多人温暖的记忆。

小韩的记忆或许有所不同。

猪年的除夕夜,她蜷缩在高原的帐篷里,望着深空的星斗,听着远处的犬吠,不到10点就进入了梦乡。

大年初一,她再度启程,徒步在被狂风横扫过的雪迹上,开始了已经行走一年的路程。

此地,离拉萨市约70公里;目的地,是青海省的格尔木。

她叫韩振丽,烟台芝罘区姑娘,一个95后。

去年3月,她从西安出发,徒步进藏,走到了西藏最边缘的聂拉木;尔后没停,她又从聂拉木出发,打算进入青海的格尔木,由此进入可可西里。

极地万里,全程步行,只住帐篷……此番苦行的意义,她说还没找到,今后或许能找寻得到。

初衷:一念间

小韩自称“是只北漂”,在北京先后工作过几家单位。每每,有点收入就会旅行。旅行目的地多选历史氛围浓厚的城市。

去年3月,她去了趟洛阳。觉得不过瘾,接着转道西安。无论在洛阳还是西安,她旅行还有个特点,就是落地城市之后,全程步行。在西安就是这样,观大雁塔、看兵马俑、逛回民街……她全程没乘车,自个儿背个包徒步完成。

就是在西安,她萌生一个念头,徒步进藏。

小韩是个性格倔强的姑娘。对她来说,实现念想的冲动无比强烈。于是她照做了。

她知道进藏之途将无比艰辛,需要提前适应。西安之后的路程,她全靠双脚走,从来不搭车,但住旅店。

4月中旬,她抵达成都。这一路,她觉得“不住店才够彻底”,于是在离开成都的路上,购买了帐篷、睡袋等用品。由于背包实在太重,恰好遇到一位路边修车铺老板,亲手为她赶制了一辆双轮小车。

推着小车上路,轻快了不少。她在欣喜中踏上了川藏线。

偶遇:家乡人

不知道小韩中途经历过什么。反正路上丢过一个手机、大修过三次小车、换了四顶帐篷之后,她行走了230天,走到了西藏最边缘的聂拉木县。

那是2018年10月26日,烟台援藏干部王诗龙从日喀则返回聂拉木县,途经塔杰林村时,在村路边遇到了严重消瘦,裹着严实头巾的姑娘,正往坡上奋力拽着小车。王诗龙就下车帮着推一程,刚一交流,小姑娘就停下盯着他看。王诗龙一口胶东口音,让这个小姑娘备感惊讶———她压根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家乡人,听到烟台腔。

小姑娘欣喜异常,对她来说,这就叫他乡遇故知;王诗龙震惊不已,他不可能想到,一个小女孩能在西藏推车行走这么远。

当天,这位援藏干部在朋友圈里感叹:今天,被这个芝罘女孩打动了。从3月初开始,她徒步从陕西出发,230多天,今年中午到达了聂拉木塔杰林村。所有装备都在这样一辆小车上,吃简单的饭,睡自己搭的帐篷……女孩说,她还要把这小车推回烟台。那要到啥时候,明年年底?她说她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的牵引,还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一路上要吃多少苦,要克服多少困难!和她相比,我们活得是不是太矫情了!

挑战:“不可能”

他乡相逢的喜悦时间,不长。援藏干部要忙,小韩要走。好在,小韩此行要走到聂拉木县城,还有相遇的可能。

就这么的,他们分头走开了。

两天后,小韩出现在县城。在当地烟台援藏干部和医生的关照下,稍作休整。接着就要上路,她要走到尽头———樟木镇。

当地驻边武警提醒她,一、走下去体力不可能;二、路途很危险。那是一个落差2000多米的大峡谷啊,走过的人都知道,推车徒步走全程难以想象。

小韩辞别了县城,就这么走下去了。

聂拉木县城到樟木镇之间,这个2000多米落差的高度,直线距离仅30公里。可见,这是个什么样的峡谷。一条盘山通道逶迤在峭壁万仞、飞瀑千条之间,小韩就沿这条道盘旋而下……小韩一路被车拖着跑,走了一半,遇到塌方,路堵死了。只得往回返。

下坡可以跟着小车跑,上坡只能推和拖。这就到了考验和见证小韩是如何从川藏线徒步走进高原、并在高原万千高峰间走到聂拉木的时候了。

有句成语叫寸步难移。小韩就在这落差极大的坡道上一寸一寸挪动,最终挪回到聂拉木县城的,过程耗时一天半。

进城后,不少人劝她回家,或多休整几天。

倔脾气的小韩说,没走到边境,不算;没走完全程,不算。

就这么的,她告别了那些在异乡援建的家乡人,拖着小车去了吉隆县,并通过了和聂拉木大峡谷类似的吉隆峡谷,到了吉隆口岸。尔后,又经历了与聂拉木峡谷类似的返程,从海拔2800米再回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

体味:汉藏情

或许沿途遇到的那些温情,是小韩坚持走下去的动力。但肯定不是风景,高原的风景并不总是带给人新鲜感。

小韩也认为,沿途见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尤其遇到的热心藏民,对她的鼓励挺大。

不过,风景肯定是此行的动因之一。看小韩的朋友圈,也能看出她内心的变化。

7月28日,小韩初入西藏发了个青山碧水和牦牛的视频,配文是:藏牦牛你将走向哪里,我在绿松石的草原望你,在缺氧的雪山望你……我愿望和你一齐享受自然的馈赠。

之后,是一些修车、爆胎的记录。从9月开始,抒情的语调不见了,基本是记录所遇之事。

9月17日,她遇到了一位普通话很好且去过北京的藏族大爷,住进了藏民家。她写道:天天在野外露宿,没有了货车的轰鸣,石头的颠簸,狂风的呼啸,雨的袭击,昼夜温差的鞭策,今夜睡床不习惯了。

9月20日,一位藏族奶奶看她上坡费劲,执意帮着推车。她写道:几百公里的上坡,伴随着海拔的上升,让我这个汉族姑娘气喘吁吁举步维艰。路上遇到藏族奶奶看我车子太重,执意几次帮我推车……道别后,又赶回来帮我推……他们像高原的天空一样清新,走在他们中间,你会感到亲近、安全。

10月12日,今天下午2点,风力十级一直持续到17点,逆风上坡完全推不动,前面尘土飞扬,把红旗和充电宝都吹掉了又被我捡回来。到了扎果乡村委会门口搭了帐篷……引起村民围观,语言不通,人都很友好。

未来:不确定

小韩感叹的不仅是藏民的情谊,说到更多的,还是游客对她的帮助。

自打进藏以后,小韩的饮食就基本自己解决了。

她的小车上,放了近20个燃气罐,带了一口高压锅,一个暖瓶。也只有遇到集镇,才会采购点菜肉储存在车上。平时基本以水煮挂面度日。

援藏干部在聂拉木遇到小韩时有个记录:把车上仅剩的两袋火腿肠都送给她了,她说,好久没吃肉了。小韩车上的20个气罐,都是游客送给她的。她说,“自驾的游客在路上看到我,大都会停下车来给我些帮助,留下最多的就是这些气罐。”

食宿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是钱。

尽管小韩的生活极为简单,路途的损耗也是极大的。比如帐篷、睡袋和鞋子就换了好几次。从西安出发时带的钱,在进藏前就捉襟见肘了。网上好友提醒她,应该开直播。

在进入藏区时,她在“陌陌”上以“苗苗户外徒步”开了直播,粉丝越集越多,现在已有了十几万的粉丝,每月也会为她带来数百元收入。“这些收入足够用了。”她说。

记者采访她的时候是2019年1月24日,小韩从吉隆口岸沿318国道往回走,已走到了日喀则与著名景点羊卓雍措之间,她要去看看圣湖,尔后从拉萨经那曲到五道梁,再从沱沱河、格尔木进入可可西里……这些节点,都是她想去看看的。

眼看要过年了。小韩说,没有规划“过年”地点,走到哪算哪,“除夕”肯定是在某个路边的帐篷里度过。再往后呢?不知道,先到可可西里再说!

记者对话小韩:“诗和远方”

独自一人,徒步万里,小韩的经历无疑会成为人们的议题。

在多个网络群里,记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群友态度泾渭分明:

一派称:nozuonodie;

一派称:Youcanyouup,No cannoBB.

在采访结束数小时后,小韩曾与记者有一段对话。这也是此番报道成文的记者观点。小韩:我想了想,我的行为不值得效仿,也没有示范效应,还是不报道了吧?记者:我刚做了个小调查,你的行为,社会普遍会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作,另一个叫勇。我个人理解的是,一个社会是由能作勇作的人创造的,他们不循规蹈矩,却给人们留下的是经验以及新奇的发现。

没有人作,就取不来火;没有哥伦布的作,美洲会蛮荒更久……小韩:我可没有那么大作为,只是个人兴趣。记者:一个群体,得是个有理想的群体。诗和远方讲的是群体胸怀和格局。当这个群体中有这么一个人,做了其他人想做但不敢做、没有做的事情,理当尊敬、鼓励和赞扬。

当集体失去了冒险、探索和创造,于是复制与仿造就成了公众认同的价值观。

我之所以想写你的经历,是想通过你的经历告诉众多“我想做,但没去做”的人们,多尊重、理解那些已经在路上的人。

新闻推荐

西安市政协委员、浐灞生态区重点项目办主任霍炳男: 齐心协力优化环境共同促进民企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环境整体趋好,但依然有“新官不理旧事”等现象。进一步...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