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换大米 关键字:大米
我的家乡在终南山下的一个小村庄,河水从山中缓缓流下来,滋润着这片土地。自古以来,这里就种植水稻而且品种优良,方圆数万亩稻田,每到秋天,稻谷飘香,金黄色一片,人们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因这里土地肥沃水质清澈,没有污染,种出的稻谷非同一般。家乡人培育出了一种优良水稻,碾出的大米,晶莹、圆润,人称“桂花球”,做出的米饭白生生、香喷喷、口感好,格外令人喜爱。因种植面积和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广泛的需求,所以许多城里人常来这里换大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人们还不富裕,供粮还要粮本,地处西北的关中以小麦为主,水稻种得很少。尤其是居住在西安城里的南方人,他们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来支援大西北的,生活中仍离不了大米,由于供应有限,只能用面粉到乡下与农民去交换。
那时我刚20岁出头,在生产队劳动,每当星期天一大早,西安通往沣峪口的公路上,有成群结队的城里人,大都是年轻小伙子,他们每人骑一辆自行车,车后驮一两袋面粉到村子里来换大米,一袋面换50斤大米,并付两块钱,算是给农民的报酬。一次母亲说,快到村口去等换米的,把那袋大米给换了。因为那时家里还穷,有米舍不得吃,用米换成面,还能增加点收入。就这样,与城里人换大米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城里的大米供应有了改变,人们不再去乡下以面换米了。特别是九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反而出现了农村人到城里换大米的现象,通常一斤大米可换一斤半到两斤面粉。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不时可以听到:“换——大米!换——大米……”的乡下人口音。这些推着自行车的农民,车上放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自家种的大米,走街串巷地吆喝,这在当时成了西安城里的一道风景。
换大米,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状况,由于粮食短缺,大家很难吃饱,换大米也是为了生存。对于农村人来说,水稻是自己种的,从种到收要花费很多时间,再加工成大米,最后变成水晶般的成果,自有一番喜悦在心头。过去乡下人到城里去看亲友,送一袋大米就算是很高档的礼品了。我参加工作后住在城里,每年秋后回去,邻居的叔叔、伯伯总要送一些大米给我,他三斤、你五斤,以表达一片心意。
如今,时代变迁了,大米已不再是稀罕之物,换大米已成远去的记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种粮不纳税了,生产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买粮早已不用粮本,市场上各种粮食供应充足,大米更是品类繁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们再也不用去换大米了,可在超市里随意挑选。如不想去超市,只要打个电话,需要的大米就会送上门来,真是方便极了。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米是生活之必需,是绝对少不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就有饭吃,生活就有保障。现在,米的问题早已解决了,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不用去换大米了,那远去的吆喝声已成为过去。(王雄文)
新闻推荐
1月13日,从“第六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上传来喜讯,西安浐灞生态区凭借“生态+文旅”独特优势,获“首批全国文化旅游...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