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版画的前世今生 □王文
余曼新天工开物综合材料版画70×90cm2018年周绿江仰望之一丝网140×80cm2018年寻找贴合时代的表达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批专业版画工作者深入工业生活,奔赴建设一线,自此,以工业为题材的版画创作开始得到普及,工业版画创作群体在全国各大建设工地涌现。1989年,由中国版画家协会发起的“首届中国工业版画展”成功举办,“工业版画”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中国工业版画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发展起来,记录着中国工业的成长足迹。时代在变迁,生产方式的改变带动了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传统意义上“工业现场”的缺失,新型工业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认为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的人类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们使得今天工业题材的版画创作环境及创作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版画”概念依然可以提
工业版画是一个很重要的、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情感,有深刻社会积淀的带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强烈印记的艺术形式。工业版画的概念今天依然可以提,对此不必悲观、不必焦灼,艺术的形式和方式,版画技艺的限制和发展,或者作为版画画种的限制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在发展中的。
工业题材重在探索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意义
中国画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版画是一个机械工业时代的产物。其实人类社会一直在进行产业升级换代,从手工业到机械化、自动化再到信息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不仅是最时髦的题材,而且是中心题材,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许多艺术家,包括油画家和国画家都盯着工厂、工地、劳动场面不放。1957年最知名的事件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很多艺术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绘画景象,反映了大型工业建设对艺术的明显支配。
对中国的美术界来说,画工业题材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自我改造。中国艺术家通过写生达到绘画的转变,转变到新时代和人民的方向来。写生一般是到工厂、矿山、水库等建设工地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完成了从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型。今天我们对工业题材的重新认识不是像20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改造和现实再现,而是探索它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意味着什么。
对“工业版画”概念的困惑
据我所知,“工业版画”的概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来的,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比如关山月等一批老画家画山水时都要画铁路、高压线等等。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版画的概念、内涵、媒介与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传统版画而言,比如说很多木板、铜板、丝网版创作,不仅有新观念、新题材的开拓,也有新手法的开拓,很多作品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有所借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还有艺术家将科技元素纳入到版画创作之中,使版画的表现领域有所扩大。比如北屿在作品中就把网络艺术的元素拿进来做照相的视网板,很有意思。不过有些作品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并不具备复数性,好像与版画没什么关系!我认为如果一个概念无所不包,那么这个概念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工业版画”这个概念是由“工业”与“版画”构成的,而且都有自己的内涵与制约性。如果超越了工业,又超越了复数性,那还能不能叫“工业版画”?另外,因为影像艺术也有复数性,所以如果将一些影像作品纳入“版画”的范畴,是否会有点勉强呢?影像的复数性和版画的复数性有什么区别?其实这正是我的困惑。
当艺术发展到当代艺术的阶段,媒介本身已经不应该成为一个束缚创作的局限,而应该成为艺术家的工具和手段,艺术家其实完全可以自由地表达。我们不应该从概念出发,对“工业版画”进行非常严格的界定,从艺术、策展和批评的角度来说应该有更宽泛的态度和观念,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更广阔地去拓展艺术的媒介领域。
然后谈一下工业引发的社会转型,和人们对其认知方式的改变,以及我们运用艺术手段传达的价值观念。现在的作品里面有很多是从批判和审思的角度对工业发展进程的社会性诘问,怎样去看待这些作品、怎样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文献的角度去认识这样的作品,也是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是“工业4.0”所引发的哲学上的思考。每一次艺术的重大变革都是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化,那么“工业4.0”所引发的社会转变是什么?我想用一个词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那就是unmanned(无人)。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无人操控,比如现在的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和全自动控制生产线和取代人力的机器人,这些从表面上看和人没有直接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从劳作中解放出来,也使社会生活慢慢和人脱离了直接的联系,但恰恰是这样的现实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假设某一天“无人”成为了常态,那么人的位置又在哪里?今天,面对“无人”这个问题,哲学、文学和艺术又将会作出怎样的反映?我非常期待。
工业题材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传统意义上,工业版画意味着工业题材,它跟社会主义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工业美学”,在现在的艺术史研究当中特别重视现实主义的那一方面。《美术》杂志在上世纪50年代发表过梁永泰的《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这件作品引发了很大的争论。画面描绘了一个山里面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建了一个铁路桥架在两座山中间。有些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认为这座桥不符合工程学,或者说这个桥不是现在通用的桥,但还有另外一方面被我们忽略的,是在早期工业版画“未来主义”的倾向中,早期表现工业题材的版画里,不少作品有强烈的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未来主义的特征。这些东西是一笔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它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与艺术的现代性同步的特征,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特点的,而且跟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前卫艺术也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很少有专门的深入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器、工厂、大工业生产衰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工业、社会和艺术三者之间新的连接点在什么地方?在当代艺术领域出现了后工业美学,现在艺术区的改造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后工业的基础上,它们多是改造原来的工业区,这本身就是一种后工业现象。创意产业一开始在英国出现,最初的纺织厂厂房在后工业时代被废弃,一些年轻人占领了这些废弃的工厂,组成几个人的小团队在工厂里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一般有电脑、小型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这些设备,没有大规模生产,而是跟互联网接驳,进行定制生产。这不仅仅是具体制作方式的变化,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构成我们讨论艺术的重要话题。
此外,今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进入到一个新兴科技所引导的新型工业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例,很多艺术展览都会讨论这种问题。最后,我还要追问一个理论的问题,工业的演化如何和艺术演化同步,尤其是和媒介同步的问题。
我过去曾想,一个工业题材的版画,虽说有很多工人参与,也有很多工业题材运用,但是与工业的名义又有多大的关系?我是版画的原教旨主义者。版画有农业版画、工业版画、军队版画,所谓的农业版画,它是抒情的、乡村的,也是人对抒情风格和传统文化温暖的感受。工业的产生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焦虑的出现。这个现代化的焦虑出现以后,工业的出现实际上也体现人的焦虑。工业这个词,不管是前工业也好还是后工业也罢,实际上它是指某个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实际上不长,在艺术里存在的时间也并不长。原来在西安看的工业版画,仍然可以归为抒情风格的工业版画,它没有人的焦虑感和人对现实的觉醒。现在看到的版画有一大部分是属于这样的作品,它们可能有这种意识存在。这样说来,我们学院很多版画应该归为工业版画。这实际上是我们对现代的理解,至于它是不是4.0或者5.0,这些问题都是虚设的、是对未来的设想与考虑,可能跟我们现代化进程中急于向前迈进,担心落后的观念有关系,但是有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现代性的焦虑。我作为一个版画家、实践者,深知这个过程中经常产生这么一个东西,不是我自己使用了某种手段促使其发生,也不是这个画种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我对自身的看法和对这个社会的看法的表达。而这个看法、这个点恰恰出现在今天的工业版画上。至于今后它将怎么继续做下去,我想后面还有很多路可走。
新闻推荐
情景剧《南洋公学颂》演出现场主办方供图本报讯(记者孙欢)昨日下午,由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师生原创的史诗情景剧《...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