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母亲艺术”代代传

各界导报 2018-12-17 01:00 大字

窦淑花正忙于整理“女红”肚兜作品□赵婧文/图

“因幼时持续高烧,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继而腿部落下终身残疾……”近日,60岁的西安市莲湖区区级非物质文化“女红”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窦淑花忆起往事,坦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母亲的坚强乐观。最近,她正在为积极申报西安市“女红”肚兜项目传承人做准备。

1977年中学毕业后,因工作分配不顺利,窦淑花曾经在家沉寂过一段时间。母亲鼓励她说:“老天饿不死瞎眼的雀儿,就在家学女红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窦淑花的母亲金玉英继承家传女红技艺,成为西安市西郊油漆厂有名的“巧手媳妇”,针线、裁剪、刺绣、编织,女红功夫样样都是行家里手。“每逢过年最幸福了,爬在床头看她一针一线为我们做棉布新鞋,那是‘妈妈牌’温暖,也是母亲的艺术。”窦淑花笑着说。

从小耳濡目染,窦淑花继承了母亲的好性格和好手艺,在等待工作分配的时间里,她成了母亲最得力的女红助手。全家老小的衣裤鞋袜、街坊邻里办喜事挂的绣花门帘、孩子满月兜肚等,窦淑花件件都学得认真,做得精细。

1979年初,参加工作后的窦淑花没想到,她每天接触的竟是“三转一响”的“大件”缝衣机,“每天看安装师傅们来回操弄,慢慢学会了使用缝纫机。”窦淑花说,虽然缝纫机是个“好帮手”,相较传统手缝针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身为人母的她,还是更乐意为家人用手工缝制或编织衣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她口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说:“过去手工女红虽然慢,样子也拙朴,但每一件都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在窦淑花看来,社会上像她这样会女红的人其实有很多,但真正懂得女红文化的人却寥寥无几。“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常言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可以说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推动作用。故有学者将女红也称为‘母亲艺术’。”虽然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对女红技艺抱有浓厚兴趣,但窦淑花坦言,自己深入学习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2012年,退休后的窦淑花拜师女红高手刘惠霞,刘老师从女红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详细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讲解,让窦淑花感佩不已。退休后拥有了大量闲暇和经济保障,使她得以放心追求年轻时的女红爱好。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开始四处打听,联系名师授课,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泡图书馆查资料、上网交流信息、参加社会活动……窦淑花忙得不亦乐乎。慢慢地,窦淑花把对女红的热爱升级为实践与理论的深度结合。

“女红是一项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遗存,只有少数人学习和掌握并不能将其发扬光大,因此,每当掌握了一门新技艺。我都会不遗余力地传授给他人,我想让母亲的艺术代代相传。”怀着传承女红文化的心愿,窦淑花多次跟随刘惠霞老师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专院校、社区、小学传授女红技艺。由她编纂的小学三至五年级《女红课件》教案,已在西安市庆安小学、西仪社区施教,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至今,回忆起在西安市庆安小学教女红课的情景,还令窦淑花激动不已。她边笑边用手比划着说:“穿针、引线、绣花、包边,这些女红技巧,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喜欢叫我‘巧手奶奶’,其实孩子们做得远比我预想中要好,传承女红技艺的未来和希望都在孩子们身上。”

新闻推荐

第10万户感受“西安速度” 城市合伙人如是说 工商服务不停歇 企业发展动力足

——访人民征程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峰“从我5月份拿到工商营业执照后,西安市工商局经开分局对我们的服务至今...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