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鲲:演绎国画静敛之气 笔墨精到自生逸趣

华商报 2018-12-02 01:38 大字

竹石图

岁寒三友

夏日有清香

十里荷风送香气

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养心修身,知世悟道。孔子说“见山思仁,见水思智”,醉心于看画人远离势利,离善境更近。看西安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杨鲲的画作,总能在其中看到一种“静敛气”与“古质气”。他的画笔墨精到、构图严谨,线条疏密间自生逸趣,意象深远。

多年来,杨鲲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艺术道路上追求并锤炼着。近日,华商报记者专访了他。

华商报:你是如何与艺术结缘的?

杨鲲:我从小就喜欢书画,这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小时候,家中墙面上挂了很多字画。父亲结交了不少书画家,他们常来我家交流书画,他们讲的那些趣味横生的书画知识令我着迷。年岁渐长,父亲便送我去少年宫学画,后来考上美院、读研、教书……父亲的影响让我与艺术结缘,加上我的坚持及工作环境影响,让我对艺术创作始终充满热情。

艺术学习与创作是件非常艰苦的事。还记得备考美院时,不管酷暑严寒,我都会骑着自行车去小寨工人文化宫学画,但虽苦犹乐。只要心中热爱,不管遇到多少艰辛都能坚持下来。

华商报:介绍一下你的创作手法吧。

杨鲲:我一般采用没骨点写的方法。点写的方法是由工笔没骨法经勾花点叶演变而来,其功用相当大。无论是湿笔、干笔、破笔,对于塑造形象、求形求神都能如意挥酒,表现出不同的形象及质感;在用色方面,有用颜色和墨点写出形象的,也有用色彩点写出形象的。画颜色复杂的彩禽,如孔雀、山鸡等还要用叠笔套色的方法,另外用破笔蘸浓墨或白粉丝毛,调配颜色时要保持色彩干净,让颜色在笔上及纸上边画边调,形成浓淡巧妙的自然变化,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更能呈现出细腻、唯美的效果。

华商报:求学过程中,哪些老师对你影响较深?

杨鲲:一位是画家商文彬老师。中学时,我课余常向他求教绘画,他给我讲了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给我讲什么是中国笔墨,讲怎么运笔运墨,使我获益良多。另一位是画家马云老师,读本科时几乎每天下了文化课,我都会到他家里看作画。他的人物画造型严谨,但又有着浓厚的中国画意味,栩栩如生,我学会了中国画的提炼概括。还有一位是画家姜怡翔老师。研究生学习时,他在国画创作观念、生活与创作等方面都给过我深入地指导,使我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方面又很大提高,同时姜老师清雅的艺术语言也深深影响着我。

华商报:花鸟画学习方法有哪些?

杨鲲:花鸟画的学习方法归纳起来大体有一师造化、二师古人、三发心源几方面。师造化,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师古人是间接的,古人也是师造出来的,传统的东西也有造化的因素,也是发心源的东西,发心源即是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这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条;造化本身不是艺术,它只是造成艺术品用的素材,师造化不是克隆大自然,而是经过发心源的创造,笔墨、构图,设色不是从师造化来的,也是从师古人来的。

我国的花鸟画不是自然中的花与鸟的再现,而是一种再创造,就是透过画家的“心源”的形象。花鸟画,虽然与人物有殊,虽然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并不是与作者情感绝缘的。严格的说,任何形式的艺术,只要它是艺术,对作者的情感都没有排他性。

华商报:创作之余有什么爱好?

杨鲲:创作之余,我喜欢中华传统武术,尤其喜欢我所习练的形意拳。拳理与画理相通,如中国画讲阴阳,太极拳也讲阴阳。很多知名画家也是武术家,如张大千、李苦禅和林散之等,所以习练武术对绘画创作有很大帮助。

华商报:下一步有哪些创作重点?

杨鲲:近期内会以教学为工作重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创造一些小的教学画稿,既便于课堂教学使用,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将现实的东西转换成画面,也便于积累,将来出一本教学画稿主题的书;同时,还打算创作一些大尺幅的作品,展现出中国画的气象、精致及内涵。

>>>杨鲲其人

1977年出生于西安,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

200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教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术硕士学位。

>>>杨鲲其作

◎2001年 作品参加黄宾虹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新秀中国画大展,获金信奖,并入选作品集,作品被黄宾虹纪念馆收藏(浙江·金华)

◎2001年 作品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获得优秀奖(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7年 作品参加陕西省第二届花鸟画展(西安)

◎2009年 作品扇面六幅参加“扇载瀚墨”,陕西名家书画扇面作品展

◎2009年 作品参加浐灞杯全国书画大展,获得优秀奖

◎2009年 作品两幅参加西安美院建校六十周年教师优秀作品展

◎2009年 作品刊登于华夏墨宝网华夏墨宝长安书画卷

◎2010年 作品参加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迎新春美术作品展

◎2010年 作品参加西安市第二届慈善书画展暨慈善拍卖会

◎2011年 作品参加长安文昌书画社辛卯新作展(何海霞美术馆)

◎2011年 作品参加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

◎杨鲲作品发表于《西北美术》《西部财富》《中华儿女》《文武中国》《21世纪教育》《当代艺术》等美术书刊杂志。华商报记者 陈梦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图书免费看借了咋不还 一些“书虫”让管理员心寒

市民在借阅亭免费借书本报记者代泽均摄免费图书借阅亭原本是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打造书香城市”,可是有的地方却遇尴尬...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