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的发展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管晓宏

西安日报 2018-11-13 04:54 大字

管晓宏(记者 姜泓 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胸怀大志,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从沿海大城市到我们国家西部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在西部建立起了一所所国家级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基地,彻底改变了工业、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格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管晓宏说,这就是西迁人、“西迁精神”所代表的胸怀大局、无私忘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了解到,管晓宏院士生于四川、长于陕西,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后回到西安,任教于西安交大。他说,从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得益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培养,西安交大师生中薪火相传的“西迁精神”,激励他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选择。

“交通大学从黄埔江畔西迁到古城西安的传奇故事,我上幼儿园时就听父母讲过,西迁人在祖国大西北建设的这所璀璨的名校,是我儿时就向往的地方。”管晓宏院士介绍,因为历史原因,他只上过四年小学和一年半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没有进过中学的校门。自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数理化课程,还初步自修了微积分、理论力学、电工学等大学课程。1977年恢复高考,管晓宏考上清华大学。“1985年研究生毕业,当得知西安交大要大力发展我正在从事的前沿研究,我没有留北京工作,也没有到沿海,而是选择到西安交大任教。母校清华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得知我要回西安工作,都非常支持我,鼓励我为建设祖国大西北建功立业。”管晓宏表示,当时清华的老师和领导都非常支持他回到西安,回到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一贯鼓励毕业生、校友们到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管晓宏院士说,初到西安交大任教时,他所在的相关学科云集了众多享有盛誉的西迁老教师。黄席椿、沈尚贤、蒋大宗、胡保生、万百五、罗晋生、郑守淇,这些在教科书和文献里看到的名字,突然间成了近在咫尺的先生。“当我走近他们,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到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同寻常的家世和经历,又都是交大西迁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对他们更是敬由心生、感佩有嘉。”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西迁的老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高瞻远瞩,决定尽快创建完整的电子信息学科群,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1958年,交大无线电工程系成立,迅速建设起一批新兴的电子信息学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包括七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我所在的系统工程研究所,胡保生、万百五两位教授都是我国自动化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们西迁的故事感人至深,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生境界和崇高追求。”管晓宏表示,与西迁人成为同事之后,他感受到了自身的差距。上世纪80年代末,他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西迁的前辈们全力支持管晓宏并嘱咐他早日学成回校、报效祖国。

“西部的教育科技发展,还迫切需要支援,作为一名祖国培养的知识分子,我必须要把我的研究应用在祖国大地上,西迁前辈的崇高风范强烈召唤着我,我选择了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的发展,从国外深造完成后,选择回到西安交大任教。”管晓宏院士表示,“西迁精神”不仅属于西安交大,更是激励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担负着承上启下、传承‘西迁精神’的重任,任重而道远。希望青年学子能够在实践中践行‘西迁精神’,传承‘西迁精神’。”

新闻推荐

阳光城壹号 以时代匠造献礼人居美好

每一个时代的开端都是城市的一次巨变。如今的西安正朝着“大西安”的方向生长,步入城市外扩、升级和转型的时代进程。在此...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