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樊是咱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樊荣(左一)帮扶贫困户发展养殖土蜂产业樊荣(中)和工作队工作人员摸底排查村民经济收入情况
一场大雨,让乡村的夜晚比往常来得更早。7月11日晚上八点半,城市里还灯火辉煌,蓝田小寨镇岱峪村的山沟沟里早已是一片漆黑。贫困户谭缠柱顺着村道,深一脚浅一脚刚进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雨夜的宁静。
“缠柱,快来,我掉进沟里动不了啦!”“老樊!你没事吧?”谭缠柱顾不上多问,急忙蹚上湿透的鞋,一头扎进雨夜。“这乌漆墨黑的老樊掉哪了?不是刚挨家挨户说完文化墙的事儿,咋就一会会功夫人就出事了?哎呀!都怪俺,刚才要是送老樊回到村委会就好了!”谭缠柱一边思绪乱飞一边大喊“老樊!老樊!你在哪呢?”只听四五米深的河道里传来微弱的声音:“缠柱。”“我的好老樊啊!咋摔得这么重!”
“老樊,你啥时候能替你自己操操心!”
缠柱眼看一个人弄不动老樊,忙叫上村民谭平顺,两个人又是竖梯子,又是用人背,总算把老樊从河道里抬了上来。
“哎呦!俺的队长啊!你要倒下了,俺可没法给全村乡党交代!”谭平顺看着摔得大气不敢喘的驻村扶贫队队长樊荣,又心疼又着急,眼泪就掉了下来,“别多说话,咱现在就去医院!”
晚上十点多,乡党们抬着老樊赶到西安红会医院。全身多处骨折,连大夫都嗔怒:“咋这么不小心?”“没事没事,当时我心里着急,想着快点回村委会弄好文化墙的事,没仔细看脚下的路。”谭缠柱听了直摇头,“老樊啊!看你这么操心,乡党们心疼哩!”
2017年5月,胡家庙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樊荣成为新城区驻上岱峪村工作队队长。一年多的时间,这个省级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村里村外人人竖起大拇指。听说队长老樊摔了,乡党们坐不住了,说啥都要到医院看看老樊。
老樊电话里叮嘱,“大热天,这么远的路,别让乡党们来回跑,我好着呢,过几天就回去了。”可一贯跟着老樊安心干的乡党们这回却“不听话”,一拨又一拨往医院跑。自家种的苞谷、自家养的野蜂蜜、自家鸡下的土鸡蛋,不管老樊咋劝,一股脑塞满了医院的病房。“老樊,乡党们挂念你!你安心养着,俺们按你说的回去好好种猪苓、开农家乐,绝不给你丢脸!”“我没事,这几天天热,是农家乐的旺季,顺利家的文化墙催着画上,利娃家的菜再好好研究研究口味,还有根绪,你那土蜂箱抓紧时间换箱,别错过花期……”“俺的老樊呀!你啥时候能替你自己操操心?”
“盖新房养土蜂,老樊来了就给咱乡党办实事!”
乡党们为啥对老樊这么亲?这要从一年多前说起。
去年5月27号,老樊第一次走进岱峪村。这个小山村地处秦岭深处,路窄沟深,林密地贫,路途最远、贫困户最多、贫困程度高。全村195户,分处4个深沟,其中有35户贫困户共107人,是省级贫困村。
一路往山上跋涉,老樊越走越有劲,“别看这小山村沟深地贫,可自然风光这么好,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只要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不愁村民不脱贫!”
找准穷根才能拔出穷根。身为新城区驻上岱峪村工作队队长的老樊,带着第一书记郑斌和联络员韩承宏,开始了一场没日没夜的全面走访。全村村民,几乎一家不落,工作队挨个了解,找出了多少年来贫困村的“穷病根”。岱峪村地处深山,可耕地面积少,人均才几分地,再加上海拔高,天气冷,作物只能长一季,产量低又缺乏经济效益。“靠天吃饭”的村民们在地里忙活一年仅够养家糊口,别说发展产业,就是住房都难以保障,35户贫困户D级危房户就有17户、C级危房户6户。不少年轻人带着孩子去镇上上学,至少又拴住了家里一个劳动力,村里说是有800多人,可见不到几个年轻人。
看着村里的现状,老樊他们陷入了沉思。常言说,“安居才能安心,安心才能乐业,乐业才能脱贫”。工作队分析后决定用好各级帮扶政策,从解决D级危房户村民入手,力争短时期有所突破,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贫困户陈根绪家的房屋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祖屋,2016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户。起初,根绪不愿意盖新房。“国家政策是好,建美居有补助,但自己还是要拿钱么,凑合过得了。”老樊不爱听这话,人要奔好日子,咋能凑合过?老樊一次次给根绪做思想工作,不蒸馒头争口气,咱拿出精气神把日子过美,也给子孙后代当榜样呢!根绪被老樊说动了心,再不像往常那样疲疲沓沓,鼓着一口劲儿盖起了新房子。
截至目前,全村17户D级危房户中有5户已入住,8户主体已完成,正在进行内外粉,1户地基处理已完成,3户进行了异地安置。
住得踏实了,乡党们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提了起来。老樊开始琢磨如何带领贫困户增加收入。贫困户底子薄,地又少,能不能利用山清水秀的好风光养殖土蜂、种植猪苓和白皮松呢?老樊带领工作队利用好一万块钱产业扶持资金,针对每家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产业。一年多来,不少贫困户改善了经济条件。大家都说:“盖新房、养土蜂、种猪苓……老樊来了就给咱乡党办实事!”
“一年开了53家农家乐,咱农民也当上了老板。”
眼看着一户户贫困户日子美气了,老樊心里却半点没轻松。“咱这个村子是省级贫困村,只解决贫困户的问题只是第一步,带动全村都富起来,走上村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道路,才是扶贫的初衷和目的。”
要说岱峪村的自然风光,那真是美到人的心窝,完全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但全村只有3家农家乐,平时也没啥生意。“咱这山清水秀,为啥鲜有人知?”老樊思考着,也到处走访调研着,终于找到了症结。“一是路不好,窄窄的一条村道,错个车都难怅,城里人来一次不想第二次。二是名不旺,从没搞过宣传的岱峪没名没气,谁知道有这么个好地方?”
老樊带着工作队,两个问题一起抓,开始在修路和宣传上下起了功夫。“路不宽,咱就筹措资金把它加宽。”老樊带领工作队协助村委会立项目、跑项目,很快5.3公里的道路改扩建项目得到县里批准,同时紧急筹措33万元,为上岱峪村4公里路段增设路肩、硬化路面,添置两辆小型垃圾清运车,增配一批垃圾桶和环保标识,配备了宣传路牌。原先的单车道变成了双车道,上山下山的私家车跑起来又快又稳当。
为了打出岱峪村的名气,老樊和工作队想出了不少好办法。2017年6月中旬的一天,老樊他们“请”来了一架小型无人机为岱峪村拍起了“婚纱照”,请高手为片子配乐配文,又把它通过网络和朋友圈广为推介,一下子,岱峪村成了新晋网红,引来无数关注和点击。老樊和工作队把自己的骑行圈、车友圈、驴友圈等都往岱峪村引,连山西运城的车友都慕名来岱峪村避暑。
岱峪村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去年五六月份,老樊和工作队动员乡党搞农家乐,谁都不应声,说哪有个人来这么?到了七八月份,游客都跟赶集似的涌上来,村里早先的几户农家乐一床难求。有眼明的乡党不用动员,连夜就从山下运床上山,第二天就开业赚钱!”村支书吴宏印说,“不到一个月,岱峪村农家乐就增加到24家。去年夏天两个月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是过去的10多倍,还为20多名贫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
榜样就是最好的力量!看到有人靠乡村旅游赚了钱,乡党们心思也活泛了,眼界也开阔了。为了解决乡党们缺少启动资金的难题,工作队用好金融扶持政策,帮助贫困户、开办农家乐人员申请农行、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争取农家乐、种养殖产业金融贷款30户,资金达到123万元。“从去年5月到今年7月,岱峪村一年开了53家农家乐,咱农民也当上了老板!”吴宏印说,“如今,不仅农家乐成为了村里的主打产业,村民们自家养的土鸡蛋也被山外人订购一空,野蜂蜜成了抢手货。”
“老樊教俺靠好口碑、好品质把钱挣得更长远。”
可老樊还是不满足。“要想把乡村旅游产业的道路走扎实,必须得学人家的先进经验,再走出自己的特色,不断提档升级。”一年多来,老樊带着乡党们四处考察学习,先后办起了多期农家乐培训班,聘请老师手把手地教大家餐饮、礼仪、打扫各类知识。
“以前俺连宾馆里面长啥样都不知道,更别说咋设计发展农家乐了。老樊教会俺,要想发展得好,就得琢磨咋样靠好口碑、好品质把钱挣得更长远。”贫困户倪利娃去年尝到了农家乐的甜头,今年听了老樊和第一书记郑斌的话,重新收拾了客房、研究了新菜品。“原先村里的农家乐都没有卫生间,现在不少人家新盖了客房,每一间都设计了独立卫生间,有热水,有WiFi,有空调,标间、大床房随便选。”
如今,手术还没拆线的老樊刚出院,就要拄着拐棍往村上跑。大夫急了,伤筋动骨都要一百天,何况你这全身骨折,咋就不听劝?老樊讪讪地笑,好!不跑不跑!可他人在病床,心在村里,一点没闲着。在老樊心里,这些硬件设施还只能算标配。“近期,我们主动出击,又争取到百村百企联建单位陕西荣民集团捐赠的20万资金,用于加宽两座桥梁。下一步,我们还要成立农家乐协会,依靠组织的力量解决村民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要找准岱峪村自己的特色,把暂时没有能力发展农家乐的村民也纳入轨道,鼓励大家种植养殖精品农产品,搭上乡村旅游的发展快车。到那时候,整村脱贫才真有了希望,我这个队长才对得住乡党叫我一声‘老樊\’!”
新闻推荐
早上六七点出摊 附近不少中老年人的发型都由她操刀 76岁奶奶理发师:老人得自个儿找乐
昨日,经九路,王巧梅老人正在给人理发华商报记者陈团结摄西安经九路一沿街小树林里,76岁的奶奶级“理发师”王巧梅是这儿的名...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