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坑外的故事

合肥晚报 2018-07-07 02:27 大字

四十年前,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来到古都西安,目睹成百上千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他震惊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就不算到过中国。”

俑,汉字的意思是人殉。奴隶社会初期,奴隶随主人殉葬十分普遍。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的劳动价值提高,废除人殉已成必然。在诸侯国中,秦宣王时便有“止从死”的法令。陶制品、木制品作为替代已然成为风气。至于像秦俑这样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制陶和冶铜工艺,只有在秦国才能出现,因为秦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同时也有国家意志最为强烈的一代君臣。

我第一次去秦俑参观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只依稀记得,一号坑当时刚刚具备参观的条件,道路狭窄,周边没有任何配套。无论讲解员如何叙述俑坑意义多么伟大,世人多么惊叹奇迹的发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么重视和推介。可是,一回到尘土飞扬的坑外,看着叫卖纪念品的村民饥渴的目光,深为民族骄傲的兴头不免消解许多。今年五月下旬,我又一次去西安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西安南城门驱车前往,高架、高速,十分顺达。到临潼后,又是宽阔的快速路,两边林木葱茏,楼宇整洁。进入景区,秩序井然。特别是博物馆前端的一排排别墅式建筑,有序的特色产品经营,味美精细的农家食品,给天南地北的游客带来了诸多赏心悦目的感觉,原本来追梦两千多年前古人军阵的威仪,不成想时代的气息竟是令人如此赏心悦目。当然,整饬十分完善的秦俑三个坑和战车博物馆,除了俑、土层、地砖和青铜车马是古人的物件,周边其他设施完全现代化了,游览环境大为改善,完全符合当代人的接受方式。当下之人对古人的思想、技艺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习惯的理解,似乎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难怪有史学家慨叹,距离那个时代越远的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直观、更真切,因为史料更丰富,手段也更科学。是的,我这一次对秦俑的理解,比三十多年前的那一次,真的更为全面,更为深刻。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是那样的强调国家的威仪和皇权的神圣;两千多年前的先人是那样的智慧和充满对生活浪漫的追求。

当我走出俑坑,惊叹景区变化之大之美时,陪我同行的西安朋友告诉我,这里的农民,因秦俑而致富,因秦俑而提升了生活质量。一到春节,家家户户统一贴上“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是“感谢老杨”的春联。老杨是谁?西安的朋友介绍,是当地一个杨姓村民,秦俑的发现者之一。1974年3月,当地4位杨姓村民受生产大队安排,去抗旱打井,从深井取土时,带出了与真人大小一般陶俑,老人称之“瓦盆爷”,认为能驱邪消灾,盛谷子不生虫。这件事被临潼县文化馆文物干部赵康民获悉,他凭直觉认定是一次重大的文物发现,与同事一起到现场勘察,在当地乡村干部和杨姓村民支持下,运回散落的陶俑物件,经过精心修复,一个完整的秦代陶俑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件事被当地一名回家探亲的新华社记者得知,出于职业敏感,写了一篇《人民日报》的《情况汇报》,惊动了当时的中央领导,批示国家文物局,督促陕西文物部门勘测并保护。几十位考古探测队员通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雄伟壮观、令全世界震撼的秦俑一号坑终于问世。随后又以科学的探测方式,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四号坑。秦俑从偶然发现,到今天规模巨大、史料详实、设施完善的博物馆建成,凝聚了许许多多像赵康民这样的文物专家的心血和汗水。

“瓦盆爷”出土完全是偶然之举,而研究、考证、修复秦俑,不仅需要丰富渊博的文史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担当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在我这次去西安的前一周时间,著名考古学家、陶俑修复专家赵康民先生因病离世。这则消息,媒体没有多少报道,国人更无多关注。秦俑博物馆内的众多游客,也只是热衷和打井带出秦俑的几位杨姓村民合影留念。西安的朋友还告诉我,有位学者叫陈景元,潜心三十多年研究,提出兵马俑并非秦始皇的殉葬品,而是秦宣王之妻、来自楚国芈月的陪葬物的观点,并出版了专著,十分畅销。是啊,历史多么神奇,有那么多的迷幻,就连其记忆的选择,又多半是为了捕捉偶然和新奇,足以让后人捉摸不透!

新闻推荐

“一站式”服务让企业“破壳而出” 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科技孵化基地助推企业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刘小艳实习生延媛“我们前一天来咨询,第二天便得到答复,仅用两天时间就落实了产品研发展示厅场地和办公场所,而且免...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