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与“被告”有啥区别 法律术语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
如今法律与大家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有些法律术语,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分属不同的法律范畴,在适用范围上有明确法律规定,必须严格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昨日,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检察官从众多法律术语中,挑选了5个最为常见的加以解读,提醒人们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被告人”等于“被告”?
检察官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刑事案件中,被公诉机关指控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称作“被告人”,而在民商事、行政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称作“被告”(与原告相对应)。
简单通俗地说,刑事案件中是没有“被告”这一称谓的,民商事、行政案件中也是没有“被告人”这一称谓的。案件性质不同,当事人的称谓也就不同,这是不可混淆的。
“拘役”等于“拘留”?
检察官说,拘役是刑罚方法,适用于犯罪分子,以刑法为依据。拘留又分为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民事拘留3种。
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适用于《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的7种情形之一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行政拘留适用于违反行政法律法规;民事拘留适用于具有《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的6种行为之一,但又不构成犯罪的民事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
“涉案嫌疑人”等于“犯罪嫌疑人”?
检察官介绍,前者适用比较广泛,可用于行政案件,也可用于刑事案件,后者只能用于刑事案件。
犯罪嫌疑人,又称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是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证明有罪,不然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
犯罪嫌疑人不仅可以表示涉嫌犯罪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利违法,经单位集体决定或有关负责人决定实施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
“原告”等于“自诉人”?
检察官说,自诉人是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而原告一般是在民事方面,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其权益。
“违法”等于“犯罪”?
检察官介绍,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轻重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本报记者谢斌
说法论理
新闻推荐
至少20个城市出台吸引人才新政策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