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兴昌:心灵之窗永远透亮 本报记者 赵秉瑜

延安日报 2018-01-15 16:46 大字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一个任性的孩子》

人物档案

杨兴昌,58岁,富县茶坊镇川口村人。自1988年双目失明后,他不甘心在黑暗之中让生命之声沉寂,克服困难创办“金龙针织厂”和“民间艺术经理部”,他独自徒步考察黄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写出并出版了《盲人心中的黄河》。他在多舛命运面前坚强不屈,在民间艺术中寻求光明;他艰苦创业,让黑暗的世界多姿多彩;他关心盲人生存、生活,义务培训按摩,组织盲人参加健康扶贫,胸怀远大梦想。

杨兴昌曾是富县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度成为各个媒体追随的焦点,这缘于他1996年沿着黄河行走一年的事迹和那本《盲人心中的黄河》。在黑暗的世界里,杨兴昌从未放弃寻求光明,并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采访杨兴昌是在晚上,他因原来的房屋拆迁,一家人住在位于富县县城郊区临时搭建的彩钢房里。我们在夜色中驱车到达,一进院子,漆黑一片,杨兴昌已站在门外等候,只有彩钢房的微弱灯光映照着偌大的院子,听到汽笛声,他把我们迎入房内。

走进房屋,一里一外两个套间,几平方米的外屋被一张按摩床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室内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对沙发,一张桌子。杨兴昌身穿一件中式枣红色夹衣,阔腿裤,黑布鞋,朴实精干,全然不像年届六旬的老者。他声音敦厚洪亮,语调热情高昂,熟练地为我们倒水、沏茶,举手投足间让人有种错觉,他就和明眼人一样。

命运多舛仍坚强

90年代,杨兴昌曾一度被誉为当地的“新闻人物”。1988年,原本就高度近视的杨兴昌雪上加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因视网膜脱落而失明,正如命运给他关闭了一扇窗,又为他开启了一扇门。

1996年,自幼酷爱民间文化艺术的杨兴昌萌发了徒步考察黄河沿岸民间文化艺术的宏愿,并于当年6月付诸实施。从炎炎夏季到冰雪隆冬,他手持一根拐杖、一把二胡、一台牡丹120照相机,跋山涉水,历时一年多,走了上万里路,300多个村子,搜集到500多首民歌,了解和见识了13个民族的民俗风情,他用自己的脚步沿黄河岸边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多少次,他在黄河岸边迷失方向,多亏好心人相助;站在黄河源头,他放声歌唱信天游,抒怀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黄河之行圆满归来后,他夜以继日、伏案写成《盲人心中的黄河》一书并出版。他沿黄行走事迹,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陕北奇人”“现代阿炳”。

杨兴昌熟练地打开暖瓶盖,倒水到茶杯,又盖上瓶塞和茶盖,有条不紊。他现场与我们一起聆听2000年县广播站给他做的节目《现代阿炳徒步黄河》。他静静地听着广播,流下了热泪,沉浸在当年那段难忘且激奋的经历里。

百折不挠写传奇

杨兴昌善于思考,更敢于实践,在一次次失败中,他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用双手开创出一条幸福路。

改革开放初期,他上山挖药材,割藤编筐;他卖牛仔裤、盐水瓶盖,成为村上做生意的第一人。80年代初,人们都用盐水瓶子装西红柿酱,他瞅准商机,前往西安托朋友找到了制造盐水瓶盖的厂子,一车批发了两万个,四麻袋,没想到延安当年遭遇冰雹,西红柿歉收。他又做中草药,收白蒿芽。一年,同学的父亲认识上海一老板,上海爆发肝病疫情,需要大批的白蒿芽。并且给出高于收购价10倍以上的价钱,他前往交道一天收了3吨,一下子变成了万元户,那是1988年,8天时间赚了8000元,然而一次意外事故,让28岁的杨兴昌双目失明,赚的钱全花在了看眼睛上。

“到了年关,心里熬煎没钱过年。眼睛没看好,还欠下了医疗费,真的无脸回家。”腊月二十,杨兴昌坐县医院救护车回到家里,爱人正在炸油糕,家里也没置办下年货,三个幼小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能够带回来好吃的。他闲逛到村里的一户老夫妻家,看到院里有许多山枣核、桃核,遂收购卖到了县药材公司,一下赚了2000多元,一家人过了一个欢喜的年。

在黑暗的世界里,杨兴昌从不放弃。1992年至1996年,他办了针织厂,而市场变化莫测,铜川煤矿关闭,有人回收工人劳保手套出售,他的手套成本高销路不好,厂子关闭,他忍痛卖掉了织机。

2002年,杨兴昌用多年辛苦积攒的钱盖了三层楼房,400多平方米,住上了楼房。2016年底,县城拆迁,他带头搬迁,获得赔偿款126万多元,他要了一套楼房,一套门面,余30多万元。他在城郊租赁了一块地,盖了10余间彩钢房,除自己住外,还租出几间,收取租金。

黑暗世界多彩梦

在杨兴昌的房内门后、墙角,立着青龙偃月刀、红缨枪、月牙铲、柳叶刀,还有不锈钢鞭,他现场为我们舞刀扬鞭,用二胡演奏《赛马》《二泉映月》《洪湖水浪打浪》等曲目。那悠扬的乐符在静夜里回荡,在杨兴昌黑暗的世界里跳跃着。

杨兴昌生长在农家,可他从小爱好广泛,性格活泼开朗,倔强不屈。青年时期的杨兴昌善歌舞乐器武术,吹拉弹唱不在话下。他曾拜13位师傅学习武术。1972年,他买了把二胡学习乐器演奏,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编快板词,成了村里的文化“能人”。

他喜欢考古,喜欢收藏,文物鉴定有一手,通过听音辨别文物年代。他的里屋,摆放着收藏的古董。他说:“如何区别唐代与宋代的瓷器,拿着筷子敲击,宋代之前的瓷有金属的声音,因为它含有金属元素。而到了宋徽宗时曾封了耀窑,杀了能工巧匠,就失传了,后世的人们很难仿制出耀瓷。”

2010年后,他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到盲人生存和生活的艰难,他把事业放在了关注盲人的出行和健康上。几年来,他培养盲人***,组织盲人参加县上义务就诊医疗队,走遍了13个乡镇。2017年被评为全省和延安市的“百强创业模范”。杨兴昌告诉记者,他人生有三个梦想,徒步考察黄河文化、创建民俗馆、建立盲人***院。日前,他的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其余两个梦想也为时不远。

羊跪乳,鸦反哺。杨兴昌说:“跟着时代的脚步走,一定不会被社会淘汰,跟着国家政策走,一定不会吃亏!”

新闻推荐

媒体评两地干扰环境监测案:严重损害地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环境保护部近日专门通报了两起干扰环境监测典型案例,要求各地引以为戒,夯实责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两起案例中,两地均出现在监测站点附近喷淋的现象,严重干扰监测数据。尤其是江西新余高新技...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