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教育扶贫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西安晚报 2018-01-15 05:42 大字

7岁的罗晓静(化名)是鄠邑区人民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出生在秦岭大山深处一个贫困而特殊的家庭。从小失去妈妈,爸爸精神不正常,爷爷脑梗行动不便,奶奶年老多病,家庭十分贫困。幸运的是,她被西安市的教育扶贫政策关怀着,也被周围无数的爱心温暖着。

“罗晓静原先在鄠邑区纸房学校上学,去年暑假该学校分流撤并后,她被安排到了人民路小学。”据党员认领责任田帮扶干部胡坤鸿介绍,以前罗晓静在纸房学校上学的时候就是他的帮扶对象,许多爱心人士经常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帮扶资助晓静。到了新学校后,人民路小学校长王东峰主动联系认领对晓静的帮扶任务,接过了帮扶的接力棒。

在众多满怀爱心教育人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晓静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现在,她的饮食、住宿等问题由学校全部负责,吃住全免。“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很好,我很喜欢在这里上学。”晓静说,而她的爷爷、奶奶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来了。

和罗晓静一家一样,切实感受到教育扶贫政策温暖的在鄠邑区还有很多很多。蒋村镇西八什村贫困户李惠宁一家四口人,丈夫2016年因病去世,李惠宁独自一人供养三个子女上学,这成为她面临的最大困难。长女楠楠目前读大四,已经享受了学校的资助政策;次女欣欣考上大学,及时享受了5000元泛海助学资金,后期资助政策也正在争取;小儿子目前在白庙初中就读,也已享受了营养改善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李惠宁说:“如果没有党的教育资助政策,我们这个家庭肯定无力供娃上学,真的感谢党、感谢政府。”

目前鄠邑区共有3700余名建档立卡在册的贫困户学生,区教育局建立了从学前段到大学段的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精确把握信息,精准跟踪扶助,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教书育人是行家里手,扶贫帮困也一丝不苟。”区教育局局长靳林林说,教育脱贫攻坚责任重大,局里多次组织帮扶干部教师走访调研,实施“3351”教育脱贫工程,用爱心托起孩子心中的希望,在教育扶贫的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记者赵辉

鄠邑区实施“3351”教育脱贫工程

强化三个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长效意识;

凸显三个重点:重点落实惠民政策、重点做好控辍保学、重点对接高校帮扶;

实施五个精准:精准摸排、精准帮教、精准培训、精准宣传、精准提升;

实现一个目标:扶贫政策宣传到位,一个都不能少;学生资助应享尽享,一个都不能少;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一个都不能少;师生结对帮教,一个都不能少;特殊学生关爱,一个都不能少。

新闻推荐

西安市文物保护工作受到国家文物局好评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资料图片)本报讯(记者庞乐)近日,全国文物局局长会议在杭州召开。西安在文物保护立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外文化交流、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和认可...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