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住关中的时代印记

西安日报 2017-12-09 06:21 大字

秋收时节 (国画)舒宏昌

○肖雪

关中的美是什么样的?每个生长于关中、生活在关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西安市美协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舒宏昌心中,关中的美就深藏于他的童年记忆中。

出生在灞桥水边,舒宏昌的童年里该有绿意柔柔的柳叶、舞姿款款的柳枝。每当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早春时节,他也曾在暖暖的春风中放过风筝、打过陀螺,吟咏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年岁稍长,农家的孩子便要帮着家里做些农活。那时关中人的主粮除了麦子,就是裹着青叶、拖着金须的玉米了。上学时,嬉闹的孩子从玉米田间穿行,欢声笑语同摇动的青叶、金须一起在空气中划出涟漪;放学时,雀跃的孩子从玉米田间穿行,蹦跳的脚步吵醒了沉睡的玉米,那些个探出头来观望的,便成了小伙伴们解馋的吃食,一如现在都市孩子的棒棒糖。收获时,更是满院满场的玉米,大人孩子手里剥着、眼里望着、心里念着,最后终于肚里也装着玉米了。玉米金灿灿的颜色,成了舒宏昌童年的背景色。

然而舒宏昌第一次把玉米画进自己的作品里,却是四十年后了。

提起笔的那一刻,已经快要“不惑”的舒宏昌生出了几分困惑。国画花鸟题材甚广,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皆可入画,同为北方蔬果,齐白石就曾以柿子入画,暗寓“事事如意”。而玉米入画,不敢说前无古人,却实属罕见。这关中农家司空见惯之物,能否登上大雅之堂,并收获一片自己的天地?在舒宏昌的艺术观里,单纯就是一种有力的美。童年记忆中那片金灿灿的色彩单纯而广阔,像大海一样赋予他理想、赋予他激情、赋予他无限的想象。既然是自己最为钟情、熟悉的题材,玉米为什么不能入画呢?

数月之后,画作《丰收之歌》完成了。随即与西安的书画名家一起亮相,参加全市美展。《丰收之歌》真的奏响了“丰收之歌”,捧回了一等奖。人们站在金灿灿的玉米前,看到了关中农村丰收的场景、看到了关中农家丰收的喜悦。舒宏昌也对这童年记忆里的玉米有了信心:这是个可以大做文章的题材。

此后,舒宏昌果然为玉米做出许多锦绣文章。这关中最常见的作物,被他佐以其他关中最常见的素材——叽喳蹦跳的麻雀、尾羽高竖的公鸡、敦实乖巧的母鸡。当然,更多的还是关中的人。头顶帕帕的老婆婆笑得明媚,豁牙也无损于她的美;啃着苹果的小娃娃还走不稳路,胖乎乎的脸蛋和小手是幸福的美;穿红袄的小闺女扎着歪辫,似笑非笑的酒窝是天真的美;窈窕素雅的新媳妇忙着农活,那是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美……舒宏昌一次次行走于关中的乡间小道上,把关中元素揽于笔下、融入心田,在宣纸上挥洒涂抹,一次次尝试着不同的组合配方,展示他心中的关中之美。

可是,近些年赴乡间采风,舒宏昌发现玉米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那满院满场一眼望去就刻印进心里的金色。玉米收割、脱粒都实现了机械化,哪里还需要人工劳作呢?那些金色的季节、丰收的场景也许就此成为几代人的回忆,石磨、辘轳、木锨、犁铧,这些关中曾经的农耕时代印记正在一个个离我们而去。

幸好,我们还有艺术,还有画笔,留住这些关中旧时光里的美好。舒宏昌和玉米、和关中,还有无数文章可以做。

新闻推荐

“12+18”组合拳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培育创新创业土壤 助力更多“小马云”脱颖而出

■首席记者杨耀青实习生刘晓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新时代西商精神……当前,西安市正持续推出企业家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联系企业制度等12项系列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