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与泥相伴 铸陶为范 ——记富县黑陶艺人王志刚

延安日报 2017-12-06 18:03 大字

●王志刚演示压坯过程

本报讯(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孙小雪)富县茶坊镇枣林子村里,陶艺艺人王志刚新修的三层小楼格外显眼。这既是他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进行陶艺创作的基地。

说起如何走上制作陶艺这条艺术道路,王志刚说,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雕刻工艺品。高中毕业后,凭着对艺术的喜爱,在亲戚的牵线搭桥下,18岁的王志刚来到延安新华陶瓷厂,跟着同厂的师傅学拉坯、雕刻等技艺。有美术基础,又有老师傅的精心指导,王志刚慢慢地掌握了这一技艺。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跟着其他岗位的老师傅学习揉泥等技艺,掌握了一整套的制陶技艺。随着制陶技艺的日益精进,他认为自己的绘画水平还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之后,自费到西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我当时的工资是跟绩效走的,刻一个字一分钱,每个月下来能挣200多块钱,但我不想一直这样干下去。”在上世纪90年代,每个月200元已经不算少了,但王志刚还有更远的打算。

从西安美术学院学成回来后,王志刚正式向富县一名黑陶制作老艺人拜了师。传统的拜师学艺,师父往往都会“留一手”。王志刚很想学到师父的拿手绝活——黑陶镂雕技术,但师父迟迟没有教他。直到有一次,王志刚偷看师父镂雕被发现。看到他勤奋好学,师父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倾囊相授。就这样,王志刚熟练掌握了镂雕技术。

1999年,21岁的王志刚对黑陶的热爱已经走火入魔了。他在自家的窑洞内弄了个小作坊,全身心投入到黑陶的创作中。揉泥、定心、压坯、点雕、线雕、浅雕、深雕、镂空雕刻……练了上万个泥坯后,他的手指变了形,不仅关节粗大,而且食指和中指异常坚硬和肿大。为了刻画一只老虎的背脊,他会花半个多月进行点刻,每天坐着用刻刀一下一下点着,只要有一下力道不同,作品就会有瑕疵。

2000年,王志刚离开师父自己创业。没有资金和场所,他就把创业基地定在自己家里。由于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只有几亩地,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看着儿子为创业发愁,王志刚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最后跟亲戚借钱修了窑洞。这些窑洞就成为王志刚最初的创业基地。

为了找到制陶的土,王志刚跑遍村里村外的山山峁峁,最后在离村十多里远的山沟里找到了合适的土。万事开头难。当他和父亲挑着担子,最终把第一炉陶制品放进烧制的窑里,烧出来的作品大都不成功,不是颜色不对,就是造型有问题,只有一个小瓶子烧制成功。“这个小瓶儿我一直没有卖,它是我的第一件作品,激励着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拿出小瓶子,王志刚告诉记者。

虽然对黑陶王志刚倾注了所有热情,但刚开始他的这门技艺并不被大家看好。寄卖的作品无人问津,身边的人说他“整天玩泥”“不务正业”。费尽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人认可,还要靠父母种地养活,这让王志刚非常焦虑。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

2003年春,王志刚的一个陶罐作品被人花了100多元买走后,他激动得热泪盈眶。2006年,他的作品获得了延安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一等奖,这让他倍受鼓舞。慢慢地,主动上门买黑陶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个人收藏爱好者,还有单位订购。从2008年起,他的工艺品让他有了可观的收入。

王志刚的手头渐渐宽裕起来,在改善家中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改善了他的工作环境。2008年,王志刚拆了原来的窑洞,在院子里建起了三层楼房,有了上百平方米的展室。展室内放着烧制好的黑陶,方便上门的客人观赏和采购。为了方便经营管理,2009年4月,他成立了富县黄河陶艺有限公司。

对于艺术,王志刚坚持精益求精。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古墓中曾出土了一个蛋壳陶高柄杯,是黑陶工艺的顶尖作品,最薄处仅0.2毫米。为此,王志刚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做一个出来。他一次次进行着试验,右手抬高拉坯、左手平放提纹,这些姿势他一摆就是一个多小时。10年的艰辛,上千次的失败,最后他终于仿制出两个,个人技艺达到了新水平。2013年,他被中国陶瓷协会黑陶专业委员会任命为副秘书长;2014年,他又被评为陕西省工艺大师。如今他的作品已经远销海外,最贵的作品一件可以卖到3万元。

现在,王志刚仍在自家的小院制作黑陶,用双手打造一件件精美的黑陶工艺品。在这里,他不仅进行艺术创作,为游人讲述黑陶历史,还开始为孩子们传授技艺,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陶、喜欢黑陶,让这门技艺永远传承下去。”王志刚说。

新闻推荐

2030年郑州什么样?人口1350万,GDP达2.5万亿

昨天,郑州市召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前期重大课题研究专家评审会。世界知名的罗兰贝格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科尔尼(上海)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分别作《迈向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国际化都...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