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判断

陕西日报 2017-11-17 06:40 大字

张亲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共有两次变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第一次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第二次变化,也是最新判断。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着其他矛盾”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善于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矛盾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我们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抓住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社会发生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以前那种物资匮乏、科技落后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伴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更加广泛,其需求层次和需求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需求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特征之一。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集中体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更高要求,对安全、健康、公共服务等方面有了更高需要,对公益事业、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对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积累;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水平并不算很高,发展的总量并没有绝对充裕。具体来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三大不平衡,即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领域不平衡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而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虽稳步推进,但与经济领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区域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群体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的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格局有待形成。而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未来,发展方式还有待充分转变,依法治国还有待充分推进,精神文明还有待充分提升,社会事业还有待充分发展,生态环境还有待充分改善,体制机制还有待充分改革。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敏锐判断,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直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树立新发展理念,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筹划发展,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

直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闻推荐

西安的哥冯志伟热心帮助内蒙古游客追踪 “暖心的哥”获奖5000元

本报讯(记者梁璠)11月15日,本报报道了西安的哥冯志伟国庆期间热心帮助内蒙古游客的正能量事迹。相关报道见报后,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组致电本报,希望联合本报向冯师傅这份打动人心的善良热...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