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养老院里的悲喜时光

华商报 2017-10-28 06:43 大字

妻子大脑萎缩成了植物人,老伴放弃公司生意专职陪伴照料本组图片由华商报记者 邓小卫 摄

王奶奶的独生女儿在加拿大,经常中午会给她打电话进行问候

今年88岁的杨奶奶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最喜欢唱歌给大家听

志愿者定期到护理院给老人剪头发修指甲

261线路有一辆孝道班车,车厢里贴着关于孝道的宣传板,还提前装上了棉扶手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摄

时光飞逝,父母渐老

陪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今天是重阳节

陪爸妈一起过吧

不要让爱来得太晚

重阳节在我国历史悠久,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全国“老年节”。

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众多老年人离开家庭,走进了养老机构。近日华商报记者走访了西安部分养老机构,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老人们的内心世界。

A 老伴变成“植物人”他温暖呵护

说起老陈,养老院里从院长到护工,无人不夸。每天清早,他就从家里赶到养老院,伺候在妻子的床前,忙碌一天后,晚上再回家休息,如果妻子有点不舒服,他就不肯回家,整夜陪伴在身旁。

“她还年轻,我不甘心啊。”老陈祖籍山东,一直搞经营工作,年轻时足迹踏遍全国。家里的事儿都是妻子的,儿子也是妻子一手带大,眼看着孙子出生了,不幸却骤然降临。2014年,当时已退休的妻子常出现健忘症状,到医院检查出大脑萎缩,原因不明,随后日益严重,语言、肢体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彻底发展为“植物人”。几年来,老陈放弃了所有的生意,一刻几乎都不离开伺候妻子,连出去买菜都是小跑。长年面对一个“植物人”,老陈也身心俱疲,不仅仅是累,更多的是精神压力,3年多,老陈的体重减了40斤。

为了让妻子得到更好的护理,看病就医更方便,今年老陈将妻子送到了离家近、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里。“这里真挺好的,24小时有护工照顾,同时有医生护士,各方面都照顾得挺好,我也轻松些。”老陈说,为了不影响孩子的生活,妻子都由自己来照顾,在家里有些扛不住,自从送到养老院里后,自己身体和精神都恢复了不少,就想天天看到妻子,1个半小时翻次身、按摩、洗头、换尿垫,这些活虽然愿意自己动手,有时也得护工们帮忙。

“她应该不认识我了吧?我就想这么一直陪着她,静静地陪着她。”说话中,老陈在床前时不时轻轻抚摸妻子的头。

老陈说,当时医生说活不过3个月,如今都已经活过了3年多,可惜这样活着也很痛苦,很可怜。但老陈也不肯放弃,仿佛,妻子躺在那里,即使不说话,他的心,就有安放的地方。

“我特别想告诫年轻人,生命很短暂,一定要提高生活质量,选择健康的生活,享受生活。当躺在病房那一刻,无论财富、美貌、学识,一切都归结于零。”老陈深有感慨。

B 一个人在家太寂寞 我要来养老院

82岁的程老太太,面色红润,思维清晰,性格开朗,她在脑梗之后腿不好,基本都坐在轮椅上。“我来了两个月,挺喜欢这里的。”她告诉记者,自己是江西人,丈夫是飞行员,1979年去世,自己一个人带4个孩子。

孩子们逐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好,可她的疾病也来了,先后脑梗了两次,现在稍微恢复了一点,平常在家里就是一个人待着,孩子们上班,孙子上学,年轻人都忙忙碌碌的,自己也下不了楼,只能看电视打发时光,寂寞乏味。喜欢听广播的老人偶尔听到了养老院的介绍,就让孩子打听,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后住了进来。

“开始孩子不同意,是我坚决要来,我就是喜欢热闹,不想一个人傻乎乎地坐在家里。”在养老院里的程老太每天6点起床晚上7点睡觉,饭菜也都是好消化的清淡食物,因为喜欢吃米饭,厨房会特别给她准备米饭。

程老太说,儿子每个周日肯定会来看她,女儿们有空就来,过节肯定都来,老了就图个自己高兴舒服,吃好穿好聊得开心就好,自己的养老金也够交费,她觉得这样养老挺好。

C 一起住进养老院 可惜老伴走了

80岁的王老太太家住友谊路,老伴因为心脏不好从医院出来就进了养老院进行康复护理,她也就随之住了进来,可遗憾的是,老伴去世两周了。

“他走得太突然,我们都结婚了60多年了。”王老太太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1955年结婚,老伴是从部队上离休的,对她一直都很好,唯一的女儿几年前移民到了加拿大,老两口和保姆住在一起。几个月前老伴犯病了,从医院出来后,俩人都进了养老院,她本来希望俩人在这里开心地再相伴几年,没想到突然就离开了……

因为身体不好,她无法和女儿一同前往加拿大,心里也不想离开故土,于是继续就留在了养老院里。“隔两三天,女儿就会给我打电话。”王老太太说,因为有时差,一般女儿都会中午打来电话,嘘寒问暖。“我告诉她挺好的不用操心,在这里挺愉快的。”每天,王老太太都会和几个相熟的老人一起聊天、拍手锻炼、看电视。

D 闺女有几天没来看我了 有些着急

88岁的杨老太太住养老院已好几年了,到底几年她似乎都记不清了。身体其他方面看着还行,就是腿不好,走路需要搀扶。

杨老太太说,老伴走了好多年了,当年老伴修铁路,自己是家属,在新疆一待就是十年,跟那时候的苦日子比起来,现在真幸福。自己有儿有女,孩子们都挺忙,自己更愿意进养老院生活,老人们之间有话说,住养老院的费用是孩子们交的,每天在这里吃饱穿暖过好就行。闲暇时分,喜欢唱歌的老太太就自己哼起来。

“就是闺女有几天没来了,我有些着急啊。”老人说,儿子上个月来了,最近没来,时间长了不来怀疑是不是有啥事了。“我倒是挺好的,操心的是他们。”老人说,一辈子生儿育女,都操心,啥时候眼睛闭了,就不想了。 华商报记者李琳

给老人最好的礼物是亲人的陪伴

城市生活忙忙碌碌,年轻人为了工作生活而奔波,压力山大,难以周到地顾及家中的父母,越来越多的年迈的、因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被送进了养老院。那么,亲属们会多久来探望一次呢?

“有的一周探视一次甚至两次,也有几个月都不来的,但比较少。”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位于建国路,院长司冬梅已经从事养老服务十多年,她介绍说,目前院里有130多位老人,基本都是失能老人,生活无法自理,护理院的功能是医养结合,同时有医院的证照,有执业医师和护士,因此老人一些常见病,护理院都可以解决。在亲属探视问题上,一般刚送来的频率高一些,时间长了就放心了,会来得少一些。

司冬梅说,养老机构是为了分担家庭养老压力而存在的,虽然老人进入养老院后生活全部由养老院照料,但也不能缺乏亲属的陪护和关爱,给老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亲人的陪伴,帮老人洗个脚、喂个饭,聊聊天,老人的心情就十分高兴。当初建护理院时选址选在了交通便利的市区,就是考虑到亲属来探视的方便。

碑林区金辉老年爱心护理院位于东关南街,负责人仝永峰说,目前护理院里有40多位老人,最小的75岁,最大的96岁,大多都是夫妻一方已故去的,有生活可以自理的,也有失能的,因为身体情况不同收费不一样。为了方便老人就医,护理院与附近的诊所签了服务协议,老人有病诊所医生就会上门服务。

“为了引导亲属至少一个月来探视一次,我们专门设定了托费按月收,不接受转账。”仝永峰说,作为养老机构,能够保障老人吃好喝好穿暖,但老人的精神需要却无法满足,即使工作人员陪老人聊天,那和亲人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希望子女有空就来看看爸妈们,别等到有一天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后悔莫及。” 华商报记者李琳

售票员自费装扮“孝道车厢”

在车厢内张贴孝道故事、给冰冷的扶手包上棉套,西安261路公交车售票员王文鹏自费装扮“孝道车厢”的事获得乘客称赞,他说,这条线年轻人多,希望他们懂得感恩父母。

近日,经常乘坐261路公交车的乘客发现,这条线上有一辆车扶手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杆,而是温暖的棉套,抬起头车窗上还有一些图文并茂的孝道故事。

“感觉很温暖,无论是故事还是棉套。”张女士经常乘坐这趟公交车,一周前她就发现了这一变化,她还特意阅读了车厢里的小故事。

据了解,装扮车厢的是261路公交车33岁的售票员王文鹏,他在261路公交车当售票员已7年多了。“这条线路年轻人多,我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王文鹏说,刚好快到重阳节了,他就想到传统孝道故事,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3个故事,包括“鹿乳奉母”、“亲尝汤药”、“刻木事亲”等,找到专业人士制作出来张贴在车窗玻璃上。而且快到冬天车厢里冷,他又找人制作了棉布包在车辆扶手上,乘客扶着也不会感觉冰冷了。这两项总共花了1000元。

昨日,261路公交车服务队长惠西宁说,王文鹏是车队的高星级乘务员,在提高服务方面没少下功夫,今年端午节还曾前往土门车站,给主动礼让斑马线的各种机动车司机赠送香包。前不久,王文鹏找到他说了这个想法,他觉得恰逢重阳节,这是个好事就让先进行试点,没过几天王文鹏就把车厢装扮好了。车队看了以后觉得效果挺好,于是他们萌发了打造“孝道线路”的想法,鉴于261路公交车还有35辆旧车明年要进行更换,他们计划换完后统一设置。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摄影 邓小卫 陈团结

新闻推荐

别忘了跑马拉松的“初心”

今天,西安国际马拉松将如期开跑。这是西安首次举办全程马拉松赛,2万个参赛名额看似不少但却十分抢手。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跑友,都希望能在奔跑中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本报在此也祝愿广...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