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白石峪
深入白石峪
●本报记者李欢
上一次去白石峪,已是四年前。那时跟随朋友去参加了一个叫作“清道夫”的户外公益活动,地点就定在白石峪。记忆里的白石峪是灰头土脸的,点缀在一片暗沉中的明亮颜色,居然是各种食品包装袋、饮料瓶之类的垃圾。这一派荒山枯水草木萧条的景象,实在没给我这个雅称“清道夫”俗称“垃圾婆”的小驴留下什么好印象。
一想到又要去这个地方,心里就提不起劲来。然职责所在,又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车开到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转岔路驶入白石峪,满目皆是蓊郁苍翠,全然不见当年西安萧条景象。我心中有些疑惑,莫不是导航不准,走错了?
来之前搜集的情报显示,峪口有村民收取进山费用,每人五元。而我们一路长驱直入,并没见什么路障关卡以及收费员的踪迹。我想,“这一定不是白石峪。”同样不见踪迹的,还有峪口“板栗古树群保护碑”的石碑以及白峪寺的小门楼。我又想,“这一定不是白石峪。”
路遇山民,询问之下得知,原来我们是歪打正着抄了小路,从峪口西侧进了山,绕过了“收费站”。而这条小路四通八达,上至高处后,东可下白石峪,西入沣峪,北至黄峪寺村及翠微宫遗址,常有穿越的驴友从这里进去,便可满山乱钻。一路深入,边走边问,这的确是如假包换的白石峪,但又的确与我记忆中的白石峪相去甚远。
白石峪曲折绵长,道阻且长,峪内草木深深,水流潺缓。而我心中依然在纠结——我四年间两次到访白石峪,为何所见景象天差地别?四年,对于短短几十年的人生来说,是极其珍贵和重要的,可能会发生很大的跨越和改变——孩子从婴儿变成幼儿,学生从读书转而就业,白领从职场新人到行业精英,更有长者从垂垂老矣到撒手人寰。但是对于一座活了两亿年的巍峨山脉来说,四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又何来如此巨变?
总不至于,我曾去过的是一个假的白石峪?这么一想,竟觉得有几分道理。据传古时出长安正南门,可见秦岭中有一处耀眼白光,循此光一路追去即到此峪,峪中白色山石质地上乘,白光闪闪,故得名白石峪。我上次去,完全没看到什么泛着白光的石头啊!反观此番探访的白石峪,苍山绿水掩映,青岩白石相间,颇有些传说中的意趣。
“你肯定是记错了,好几年了,记错了也正常。”同行的伙伴看我纠结不已,试图替我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不可能,我QQ空间里还存着照片呢,有图有真相,不信你看。”无奈山中网络信号不佳,始终无法连接网络下载照片,只好作罢。
直到傍晚返程,大家坐在车上昏昏欲睡之时,我终于找到了那组白石峪的旧照。“快看,快看!这就是白石峪嘛!”照片之中的白石峪,的确是灰头土脸,与今日所见截然不同。有眼尖口快者一语道破,“你这什么季节去的啊,树上的叶子才冒出个小芽芽,能跟现在一样才见鬼了!”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对啊,我那年是三月初去,正值枯水期,万物凋零,有待春风吹绿,自然比不得夏末初秋这好时节的光景。
陷入一种思维的惯性真是件可怕的事。如此想来,古希腊哪位不知名的哲学家曾说“不要相信第一眼的爱情”还真是至理名言。
新闻推荐
□张辉/图每逢节假日,难买到的火车票,总会让不少旅客感到焦虑。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西安铁路局开行了一趟“众筹火车”,由乘客来“决定”是否加开列车。此次创新引来大量网友点赞。一些专家认...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