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焦虑的“知识付费”

三秦都市报 2017-07-15 03:00 大字

“得到”的发布会,站在了为知识宣传的立场,为所有的知识网红站台

《新华字典》APP的免费版每天只能查2个字的情况引发争议

一间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内,桌子上面杂乱地摆放着图纸、铅笔、计算器。一张CAD图也正静静地躺在电脑屏幕里。刚刚完成一副设计图的薛波,正“慵懒地窝在沙发里,收听着《好好说话》。这是一部于去年6月6日,在喜马拉雅FM首批上线的,个人成长类的付费课程。198元的价格对于还处在创业阶段的薛波来说,还是显得略贵。“但我觉得很值。”

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已经过去的2016年意义重大。在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的这一年,知乎、分答、喜马拉雅FM、微博、得到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知识付费的用户迅速增长。然而,短短一年之后,知识付费热似乎“退烧”了,价格和热度双双跳水,热门专栏打开率跌破20%,甚至直接变为免费。

体验

"为自身成长买单 值"

曾几何时,当我们还沉浸在能够轻轻松松在互联网上,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得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的时候,“知识付费”已经悄悄来临。而这对于薛波来说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大学毕业3年多,在西安创业的薛波是最早尝鲜“知识付费”并从中受益的。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薛波不用像其他学习设计的前辈和老师一样,经常待在图书馆翻阅图书以及查询大量的资料。“确实便利了很多,在网上搜一搜,就会出现大量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薛波说,虽然方便了,但互联网上的内容也纷繁复杂,有“优”有“劣”,一些精品内容也越来越少。而“知识付费”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薛波的难题。“虽然需要收费,但是他们的一些内容很好,对我很有帮助。”

从小喜欢听广播的这个爱好,被薛波很好的保留了下来。而喜马拉雅FM也是他的手机里一直保留的一个软件。从去年6月6日开始,喜马拉雅FM上线的首个“付费精品”专区,也自然得到了薛波的关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看和试听以后,薛波发现一些内容非常不错。“其中一部分感觉对自己很有帮助”薛波说,他经过筛选以后选择了马东的《好好说话》以及“得到”APP的“罗永浩干货日记”。虽然他一共花费了397元,但用薛波的话说“为自身成长买单,值!”

其实像薛波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正在西安南郊一所大学上大二的赵涛也是愿意为“知识付费”的用户之一。喜欢财经的他选择了财经类节目《每天听见吴晓波》和“得到”APP上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科》。“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赵涛告诉记者,分答上面的“褚明宇,向上移动”以及喜马拉雅FM上的“蒙曼品最美唐诗”也是他的最爱,而且他还经常在微博问答上提一些问题。“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7月份,我大概在这上面花了1000多了吧。”而对于赵涛的这个举动,他的朋友们都表示很不理解。“花这么多钱,又没什么太大用处,不是白浪费嘛。”对于朋友的不解,赵涛笑了笑说道:“虽然有些多,但是对于正在成长的我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知识付费”领域内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问答及咨询为主,有知乎、微博问答、分答等,而另一类则以音频和文字授课式为主,有喜马拉雅FM、豆瓣、得到等。

僵局

内容稀缺性不够 陷入同质化

“免费的内容消费听上去很好,但是其实到最后人们才发现,免费的内容恰恰是最昂贵的。”传播学研究者方可成说,很多时候,消费者要在低效率的免费内容中付出时间和精力,而由平台为消费者经过筛选和加工后,“知识付费”就应运而生了,他帮助消费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而消费者为此买单。这本是一场公平的交易,部分网友包括薛波和赵涛,也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但在现实中果真如此吗?

“你在知乎上听过哪些坑爹的Live?”的帖子曾在网上流传,迅速引来了150多万的浏览量,近千条评论的吐槽。“挂羊头卖狗肉,内容与主题严重不符。”“一些人从网上找来些段子,只是想赚快钱”等一些的吐槽。豆瓣付费专栏“豆瓣时间”推出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也曾被网友扒出,其是以白先勇台大课程录音为底本,后经过团队的剪辑、制作而成。书本和公开课的二次转化,引来大批网友的评论“原本免费的课程为什么要花钱看?”而且包括微博问答、值乎、分答等以一问一答形式,而进行知识付费的平台也被爆出,一些大V或答主,与职业问答者合作,一些回答内容颇为雷同,多数被不断抄袭。

“新华字典手机应用上线了,新鲜劲儿还没过骂声就铺天盖地地来了。这款应用每天只能免费查询两个汉字,想要多查几个字,必须付费,这个收费门槛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西安文化学者周虎子坦言,新华字典手机应用的定价,不符合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普遍模式,即免费提供最基本服务,收费只限于“增值服务”。

7月6日,短视频网红papi酱高调入驻“分答”。“这似乎与分答的‘知识付费\’并无太多关联,难道又是一次粉丝经济的收割?”看到这样的新闻,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猜测。去年6月5日加盟得到的《李翔商业内参》也从曾经的199元一年,变为现在的免费,而且打开率也大为降低。而刚刚想进入“知识付费”领域的大三学生白飞宇坦言,“现在的知识付费平台太多,而且内容也大多同质化,不好选择。”

调查

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知识"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截至6月6日,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的听众达20余万,播放量4325万。而去年这个时候,《好好说话》的听众数还只有2万多人,仅仅一年的时间翻了10倍。而这反映了一个事实,“知识付费”领域有一个非常可期的未来。而且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数据的佐证。

此前有媒体报道,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3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万人(根据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状况及果壳网、企鹅智库、极光大数据等多项报告估算),截至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100-150亿左右。2017年,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300-500亿元。根据之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3.6%的受访者支持为知识付费,56.5%的受访者认为人们参与付费问答活动是为了获取独到的见解和指点,59.1%的受访者表示知识付费体现了知识分享的价值。

有专家就曾表示,为互联网的付费其实一直存在。“之前我们为视频、游戏、音频付费,而现在是为‘知识付费\’。”著名学者朱红文就曾表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精美的免费午餐。”朱红文认为,免费模式是让知识不断的被分享、传播,对知识是一种增值,但在前沿知识领域,付费模式则是一种鼓励和保护。

“其实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并不少。”薛波说,他之前在设计单位实习的时候,就发现他的很多同事也都在网上“知识付费”来提高和充实自己。“但大多还是与我一般大的年轻人居多。”薛波的这句话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随后的走访调查中记者发现,在众多为“知识付费”的读者和网友中,在校或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比较多。而且根据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平台“极光大数据”也显示,知识付费APP用户年龄以20—24岁为主,其中“得到”APP的用户中20-24岁占比为47.6%,知乎为53.1%,分答上则为50.2%。

未来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年的时间,“知识付费”领域从最初的“豆瓣时间”、“知乎live”、“喜马拉雅FM”到分答、得到、微博问答等,许多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但是许多细心的网友还是发现,从王思聪用四个字就赚取8万多元,到网红papi酱入驻分答,使得不少网友直呼,“知识付费逐渐沦为娱乐的附庸”。曾做过付费解答的知名互联网专家丁道师透露,他也曾“遭遇”过“腾讯、阿里谁更强”、“刘强东如何追到奶茶妹”等问题。丁道师认为,这种看似知识变现实际上是人气变现。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也显示,初期内容的泛娱乐化,少数知识付费平台为发挥明星效应,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提升平台活跃度,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对众多拥有知识盈余的专业人士产生了挤出效应,甚至出现高质量用户逃离的现象。而且不仅仅是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的版权保护力度不强以及监管审查亟待创新,两大问题也尤为突出。

有网友也发现,在电商平台上,也能搜索到用低价贩卖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内容的商品,买家付费后通过网盘、微信群、QQ群等渠道获得。根据记者在淘宝上的搜索,喜马拉雅FM上的《好好说话》仅用10元就能够买到,而在喜马拉雅FM上收听需要198元。“早知道当时就在淘宝上买了。”薛波苦笑着说道。有专家就指出,如果不及时明确知识产品的归属权,不仅会损害知识生产者的利益,还会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从而阻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在用户增多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对‘知识付费\’平台上出现的不良内容,也要加强监管。”西安文化学者周虎子建议,对一些涉黄涉暴的内容,知识付费平台要及时下架,还要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手段,加紧审查。而且随着《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也意味着“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知识付费”或许就像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所说的“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服务,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作为一个行业,知识付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炜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饿了么开通80城“用户隐私保护”服务

本报讯(记者张永宁)近日,饿了么宣布联合联通公司推出“用户隐私保护”服务,在用户使用饿了么服务时,隐藏用户和外卖小哥之间的真实联系方式,从而避免用户被恶意来电骚扰、信息泄露等风险。截至7月12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