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故事 绘好用好“民情地图” 做群众贴心人 ——栗沟村第一书记刘学董的扶贫故事

西安晚报 2017-07-10 12:40 大字

进了村子手机没信号,出门没有通村公交车,想发展林下养殖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就是刘学董接手栗沟村第一书记后所面临的问题。如今快两个月过去了,这些问题虽然还没有得到解决,但刘学董已经掌握了第一手的民情资料,通过绘制“民情地图”,让栗沟村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刘学董是灞桥区财政局一名科长,今年5月11日,他接到组织部通知到栗沟村脱产扶贫。早在2006年,刘学董就去过一次栗沟村,这个灞桥区最偏远的贫困村因盛产板栗得名,位于洪庆山最高处,海拔1260米。当时,因栗沟村建卫生室需要财政支持,刘学董去了解相关情况,通村的山路坑坑洼洼,一面靠山一面临着悬崖,整个村子的情况也不好,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刘学董二话没说就接下这个“军令状”,第二天他就在单位办理了脱产手续,入住栗沟村。

栗沟村四个自然小组97户350人,一个山沟一个自然组,占地9600亩,主干道约13公里。村子至今未通公交车,手机进了村子就没有信号,村民大多用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

为尽快进入角色,刘学董请村民周奋荣做向导,先在村里走了一圈熟悉基本情况。去四组黑虎岭,要经过一段一边悬崖一边沟壑的蜿蜒山路,那里居住着9户人家。从村委会到一组崇阳沟的距离约有3.5公里,一组41户,杨姓居多。三组石底河是村委会所在地,也是自然灾害突发时的紧急避难场所,23户村民散居在小山坡上。从村委会到二组栗沟的距离约有8公里,路面坑坑洼洼,路径弯弯曲曲,要是阴雨天,汽车根本过不去。道路问题害苦了栗沟人,满山毛栗子、柿子、杏等果实换不成钱,村民捧着“金碗”过着穷日子。

掌握了栗沟村的基本情况后,刘学董晚上加班手绘了地图。第二天,他开始入户调查拜访。

山村条件差,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常在村的不到百人,土地基本是山地,多数无人打理。刘学董还了解到五保户苏来保现在依靠上山采药为生。他还和贫困户杨三乾聊起上山采药遇到山猪、野山羊以及养蜂的趣事……

山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好好的,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提前结束走访的刘学董刚回到村委会,突然想起给贫困户胡淑芳和胡答尚修缮灶房。他冒雨和村干部驱车前去看望,见到胡淑芳在家做饭,排水通畅,胡答尚端着一碗面吃得正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刘学董还专门走访了村上能人任建华,他既是村委会主任,还是致富带头人——养鸡、养蜂专家。刘学董渐渐地对栗沟村脱贫有了初步认识:环境独特,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效益好,能带动群众致富。

自幼在农村长大的刘学董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对栗沟村父老乡亲的当下生活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间:怎样解决交通问题、通信问题、滑坡塌方问题、养老问题?怎样做到“六个精准”?如何不折不扣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措施,做到扶志扶智扶技,打赢脱贫攻坚战……他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

栗沟村有4户贫困家庭,其中3户都没有劳动能力,需要政策兜底。刘学董已经帮他们联系好了对接部门,保证他们吃穿不愁。还有一户老人在家,儿子在外打工,刘学董多次做儿子思想工作,希望对方不计前嫌多回家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

贫困户的问题解决了,刘学董重点就是根据当地地理情况,引导村民致富。而致富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养蜂、旅游、编织等产业,为村民增收献计献策。如今,栗沟村村民在刘学董的带领下,已经打响了脱贫攻坚之战。

首席记者王海鹏

实习生杨静妮

新闻推荐

中国夏季“火炉”城市重新洗牌 武汉南京退出前四

记者8日获悉,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武汉的气候大为改善,已经退出了全国三大“火炉”行列。此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