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堡子村的瓮 □文/图 冯剑萍

西安晚报 2017-07-02 04:42 大字

中堡子村制作的罐子

笔者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故乡在西郊制药厂十字附近的中堡子村。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过去我们村那是相当的出名。村里曾出土过唐三彩乐佣,被碑林博物馆收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村制作一种传统的产品:瓮。瓮主要是用来装粮食的,其特点是防潮、防鼠、透气,也可以用来盛水、养鱼或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葱、荷花等。当时方圆十里八乡的农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我们村制作的瓮。

瓮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

说来也怪,我们村有做瓮的技术,但村里的土质却不适合做瓮,做瓮的土是从鱼化寨以西的老烟庄一带运回来的。传说很久以前,老烟庄一带曾是一个湖泊,曹操曾在此操练水兵。随着时间的流逝,湖泊逐渐干涸后沉淀了一层极细极细发黑的淤泥,这成为我们村制作瓮的原料。

把这黑黑的油土从老烟庄运回来后,先把土晒干,然后加水闷上一段时间。再把闷软的土平铺在地上,让蒙上安眼(安眼:用破草帽的圆顶做的眼罩)的牛踩,就像和面一样。踩得泥有了韧性、筋性就成了窑泥,把踩好的窑泥挖成块搬进凉窑里储存起来备用。用的时候拿一张钢丝做的弓把窑泥切成块用脚反复踩,以防里面有小石块或没有闷透的土块,然后醒泥再醒泥,泥醒好后就可以做瓮了。

在脚蹬的转盘上先把瓮的底盘做好,晾一段时间,再做第二遍。把泥搓成泥条,用光滑的石头加上泥水把坯子边缘使劲砸薄,把泥条贴上去使劲压,使之黏合在一起,再晾一段时间,再加泥条往高里做。加上几次后高度够了就做瓮边,也叫上唇,抛光,反反复复,每做一道工序都要晾上一段时间,一个瓮从拉土和泥到做成成品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半成品做好后放进凉窑晾干,装窑前再搬到室外把湿气晾一晾即可入窑烧制。

窑分为凉窑和火窑,凉窑是存放窑泥和制作坯子及半成品晾干的场所,火窑是将半成品烧成成品的地方。我们村有六个生产队,每个队都有窑场,装窑及烧制的过程也是非常的讲究。烧瓮是大瓮里面套小瓮,一层一层,整整齐齐摆放好。在距火口最近的地方必须垒一圈砖,以防火力太猛将一些细致的物件烧溜了,最后密封留一烧火口。火候的掌握绝对重要,根据烧制的器物不同而选择的燃料也不同,烧制的时间也不同。燃料有麦秸也有煤炭,短则烧三五天,长则一个星期左右。窑不熄火几个人轮着烧,烧制工序完成后熄火,在窑顶上洒水,温度降下来后瓮出窑就是成品了。

五花八门的窑制品

我们村的产品可不像其他地方做的都是小盆小碗,我们做的那可都是大家伙。烧制的瓮有许多品种:有土瓮,一种土红色的小瓮,有二斗瓮,四斗瓮,六斗瓮,八斗瓮;海老,一种特大的瓮,直径一米多。接口也叫狼瓮,两个瓮一对接竖着放的。除瓮之外还有核桃罐,核桃形状的罐子;孝子盆,丧葬用品,盆子周围雕刻了一圈花;老碗,此碗有个特点,夏天放剩饭不水花(水从食物中不会分离出来,不馊);狮子海马倒栽鱼,鱼的一种造型,头朝下,尾巴朝上;花花馍按子,做馍的模具;镇墓兽、鱼幢等等。

关于老来瓮,村里健在的老人别说见过,听说过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笔者的乡党冯先生家曾有过一副相当豪华的老来瓮!此瓮由六个部件组成:莲花底座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圆柱形瓮,瓮上端是一个扁鼓形的座子,雕刻了一圈花花草草。座子上有一个带盖的盆子,盖子中间是一个狮子造型的把手,盆子周围也是一圈飞禽走兽、花花草草。这套老来瓮在冯先生家的阁楼上放了好长时间,是他爷爷在世时制备下的,冯先生也说不清楚是否是他爷爷亲手做的。当时家里孩子多,经济特别紧张,有个和尚出三百元要买此老来瓮,他父亲都没舍得卖,那时的三百元相当于现在的三万元。后来由于家里人去世,家人把此老来瓮拆成件件自己用了。

关于鱼幢,可称为鱼的房子,放在鱼缸里的小亭子,三层、六角型,门框、窗格、屋顶的瓦,做工那是相当的精致,每个挑檐都挂着陶质的铃铛,鱼儿在小亭子间穿梭,可以想象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鱼幢是我爷爷亲手做的,并且一直在我大哥家院子中间放着,大哥英年早逝,前段时间我见到侄儿,还追问鱼幢的下落,侄儿回答:“碎了,找地方埋了”,我一听非常遗憾!想一想,现在都住上楼房了,也没有地方放呀!笔者仍清晰地记得我家后院还有一个蟾蜍造型的花盆,满身的金钱,口中也吐着金钱,名曰金丝吐八宝,也是我爷爷的作品,我爷爷冯振堃是当时著名的手艺人之一。

笔者再说一种现在的年轻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取暖器具:火罐。此火罐陶制、圆壶形,口小、很光滑,大小和碗差不多。里面放着从炕洞里掏出的红红的草木灰或木炭,热乎乎的,捧在手里,可长时间保暖。那时我们上学路上时常碰见有的学生手里捧着一个火罐,羡慕极了!当时只有家里有人在窑场上工的,才有条件给自己家的小孩烧制一个。

我们村的土虽不适合做瓮,却适合烧砖及做古建寺庙的配饰,此土可以揉进纸筋和棉花,产品有屋脊六兽、城墙砖、盖房用的大小瓦、滴水瓦当等。我们村曾给大、小雁塔烧过砖,也曾给钟楼、清真寺、兴教寺,以及一些博物馆及四个城门做过古建配饰,还给兴庆宫公园烧过鱼盆,最惊人的是还烧制过兵马俑复制品。一九七四年三月秦兵马俑在临潼横空出世,不久,西安美院就来人在我们村研制兵马俑复制品,烧的复制品有大有小,最大的有两米多高,装窑时需要二十多个小伙子往火窑里抬。

一九八一年,我们村有几个队的地被征,村民转成了居民,吃了商品粮,窑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后来剩了极小的一部分,私人还在里面做了一段时间,到了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五年时,窑彻底消失了,只剩下村民脑海中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有时我突发奇想:假如这做瓮的手艺人仍然健在,说不定这门技艺还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新闻推荐

医生连夜抢救早产宝宝

本报讯(记者张毅伟)昨日凌晨,西安交大二附院收治了由外院紧急送来的怀孕29周遭遇车祸的产妇,经过医务工作者连夜抢救,母子平安。产妇送到西安交大二附院后,经检查产妇出现胎盘早剥,存在大出血倾向,母子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